独一味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医止血法的十法和三注意
TUhjnbcbe - 2020/11/28 0:59:00

平人之血,畅行脉络,充达肌肤,流通无滞,是谓循经,谓循其经常之道也。一旦不循其常,溢出于经脉之外,称为出血。

出血部位不一,有从上部溢出的如鼻衄、齿衄、咳血、咯血、吐血等;有从下部溢出的,如尿血、便血、崩漏等;有溢于皮肤肌肉之间的,如斑疹等;有郁于身体之内的,如积瘀、血症等。

一、常用止血法

对于出血的辨证,首当分清病理性质的虚实,区别实热、阴虚、气虚的不同,并须辨其脏腑病位,根据不同部位的出血,联系所属脏腑。

一般认为,阳络伤则血从上溢,阴络伤则血从下溢。

出血初期,多属实证、热证,血证病久,多属虚证,寒证。

血色鲜红,多属实证,血色淡红,多属虚证,血色淡暗,多为虚寒,血色紫黑,多为血瘀。

由于出血的原因有寒有热,有虚有实,因此,在治疗时要区别对待。

根据前人治疗血证经验,归纳整现以下十种方法,现分述如下。

1.清热止血法

本法用于气火上逆的出血证。

心、肺、胃的火热炽盛以致气随火升,血随气逆,因而引起的出血,治宜清热止血。

适应症:血证初起,因气火上逆表现为实证、热证的吐血、鼻衄、斑疹等。

主证:血色鲜红,面赤,目赤唇红,尿赤,便秘,舌红苔*,脉数。

方例:龙胆泻肝汤、*连解*汤。

药例:*连、*芩、*柏、银花炭、槐花、藕节、石膏、黑山栀、肥知母。

2.凉血止血法

本法用于血热妄行的血证。

血热的原因可由外感入里而化热伤营引起,亦可由饮食、情志等导致血分热盛,治宜凉血清热。

适应症:温热病邪深入营血,或其它原因引起的血热炽盛的吐血、衄血、便血、斑疹等。

主证:发热夜甚,烦躁,甚或烦躁谵妄,舌质紫绛,脉数。

方例:犀角地*汤,清营汤。

药例:生地、玄参、丹参、犀角、大小蓟、茜草。

3.养阴止血法

本法用于阴虚火旺,迫血妄行的血证,肾阴亏虚,肾火偏盛的证候,治宜养阴清热。

适应症:阴虚火旺,迫血妄行的吐血、咳血、咯血、尿血等。

主证:手足心热,午后潮热,颧红,盗汗,遗精,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例:六味地*汤,百合固金汤。

药例:旱莲草、天麦冬、沙参、玉竹、石斛、百合、女贞子、龟板。

4.益气止血法

本法用于气虚引起的血证,脾虚中气不足,不能统血,可使血出日久不止,治宜补脾益气。

适应症:脾虚中气不足,以致便血、崩漏、日久不止或大量失血引起虚脱的证候。

主证:声低气怯、身倦懒言、食少便溏、少腹胀坠、舌淡、脉虚。

方例:补中益气汤,独参汤。

药例:*参、*芪、白术、炙甘草。

5.补血止血法

本法用于血虚不足引起的血证,或血证日久不止,或反复发作,治宜补血益气。

适应症:崩漏不止,产后子宫出血,齿衄、皮下出血等。

主证:面色萎*,头晕心慌,唇淡,脉细弱。

方例:胶艾四物汤、归脾汤。

药例:当归、熟地、首乌、川芎、桑椹、阿胶、紫河车。

6.祛寒止血法

本法用于气寒不固的血证,脾肾虚寒,不能温通血脉,以致气血凝滞,发生出血之证,治宜祛寒补虚。

适应症:寒凝气滞,血流不畅引起的吐血、大便下血、血崩、皮下出血等。

主证:血色暗淡,面色苍白,畏寒喜温,手足逆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方例:*土汤、十四味建中汤。

药例:炮姜、干姜、附子、桂枝、肉桂、吴茱萸。

7.化瘀止血法

本法应用于瘀血内阻的血证,跌扑闪挫或内脏受损,引起积瘀内停,血脉阻滞,以致血出不止,甚则瘀结成块,形成血症。治宜活血祛瘀,使气血流畅则出血自止,血瘀也可逐渐清除。

适应症:因血瘀内阻引起的吐血,咳血日久,月经淋漓不断,产后恶露不止,崩漏反复发作等。

主症:血色紫黑,或有瘀块,胸肋少腹刺痛,痛有定处,或呈针刺样痛,触诊有结块,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涩。

方例:少腹逐瘀汤、生化汤、失笑散。

药例:三七、红花、桃仁、失笑散、丹参、益母草、归尾。

8.收涩止血法

本法除应用于大出血的急救外,常和其它方法配合使用。

如气火上逆,宜与清热药同用;气虚不摄,宜与补气药同用;血热妄行,宜与凉血药同用;阴虚热迫,宜与养阴药同用;血虚出血,宜与补血药同用;气寒不固,宜与祛寒药同用。

但瘀血未清,则不宜使用收涩药以免留瘀为患。

适应症:大出血证,作急救之用,或配合其它方法作止血之用。

方例:十灰散、花蕊石散。

药例:侧柏叶、藕节、仙鹤草、白芨、血余炭、五倍子、赤石脂、乌梅肉、煅牡蛎。

9.外敷止血法

本法是一些止血药研成粉末,外敷创口作止血之用。临床上有单用一味的,有数味合用的,有用生药研末的,有煅炭研末的。

适应症:外伤出血。

方例:止血散。

药例:紫珠草、血见愁、棕榈炭、刘寄奴、海螵蛸、岗松叶、血余炭、马勃。

10.针灸止血法

本法是采用针刺或艾灸,作为止血之用,针对内部损伤的血症,效果良好,可单独使用或配合内服药治疗。

适应症:鼻衄、吐血、咯血、血崩、皮下出血等。

鼻衄:少泽,灸1-3壮,同时用冷水敷额部。

咯血:针鱼际、尺泽、足三里、列缺。

血崩:大敦或隐白,直接灸3~5壮。

皮下出血:公孙、委阳,配穴:曲池、足三里。

二.运用止血法的注意点

1.忌解表发汗

汗吐下和,为治病四大法,然失血之证却忌汗。

夫脉潜气伏,斯血不升;发汗则气发泄。吐血之人,气最难敛,发泄不已,血随气溢,而不可遏抑。

故虽有表证,止宜和散,不得轻用麻桂羌独。果系因外感失血者,乃可从外表散,然亦须合散两施,毋令过汗,盖必知血家忌汗。

2.忌见血涩血止血

临床上见血便用收涩药,误治则产生瘀血。

一般实证,出血量多时更应注意加入活血祛瘀之生品,以散离经之血。

3.止血慎加护理

如出血量多,除采取急救措施外,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并安定病人情绪,解除思想紧张和顾虑,吐血的予流汁饮食。

如血块阻塞而致窒息时,即将病人置于头低脚高位,拍击背部,以促使血液排出。

凡出血以后,脉洪大弦急者,防有再度出血。脉沉细欲绝和细数不清者,为虚脱之象,脉细弱和缓为亡血后气血虚弱,脉证相符之象,预后较顺。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肖相如频道。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好文!推荐大家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止血法的十法和三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