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一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资本主义国家争夺霸权,实质是为了瓜分世界 [复制链接]

1#

引言

普法战争后,欧洲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国际舞台上出现了新的斗争和矛盾。在欧洲大陆上,法兰西第二帝国消失了,新建立的德意志帝国攫取了欧洲的霸权地位。德国统治集团并不满足于普法战争的胜利果实,还企图进一步削弱法国。法国统治集团不甘心忍受法兰克福和约的耻辱,力图在“复仇”的幌子下,恢复在欧洲大陆上的霸权地位。因此,法德矛盾成为当时欧洲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德法战争的危险和剧烈的*备竞赛严重地威胁着欧洲的和平。

欧洲大陆两个*事侵略集团的形成

强大的*国主义德国的出现,使沙皇俄国也感到不安。但是,这时德国并不打算对俄作战;相反,德国统治集团还力图改善和俄国的关系,目的在于不使法俄接近,防止俄国干预未来的德法战争。同时,由于俄英两国在西亚和中亚地区的矛盾加剧,俄国统治集团也感到有必要改善德俄关系,以加强自己在英俄对抗中的地位。德、俄、奥匈三个君主专制国家都保存着浓厚的封建势力,国内工农运动和民族运动都日益高涨,因此三国统治者又都感到命运相连。年10月22日,德、奥、俄三国订立所谓“三皇同盟”,规定一旦发生战争危险或革命骚动,三国应协商共同的行动方针。此后不久,俄国在中亚地区加强扩张,德国则企图利用这个协定发动新的反法战争。

年,德国已做好对法战争的准备,欧洲战争迫在眉睫;但这时俄英两国都反对德国扩大霸权,表示不能坐视德国宰割法国。于是俾斯麦不得不推迟他的侵略计划。年欧洲战争危机的结局清楚地表明:俄国已成为德国在欧洲进行侵略和扩大霸权的主要障碍。法国也看到,在对抗德国时,有可能和俄国结成同盟。-年的俄土战争和德国、奥匈对俄土战争的干预,加速了欧洲大陆上几个主要国家关系的变化和两个*事同盟的形成。

俄土战争是由欧洲各国瓜分奥斯曼帝国的野心引起的。70年代初,巴尔干半岛上大部分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区仍处于奥斯曼帝国控制之下。年夏天和秋天,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南部斯拉夫人民以及保加利亚人民先后发动起义,反抗土耳其官吏和地主的横征暴敛。为了争取独立,塞尔维亚和蒙特内格罗也于年6月和7月对土耳其宣战,和黑塞哥维那的起义互相配合。

但由于力量对比悬殊,塞尔维亚和蒙特内格罗很快就被土耳其击败;保加利亚的起义也遭到了残酷镇压,起义的领袖之一诗人赫里斯托·波捷夫在战斗中牺牲。这时俄国就以援助巴尔干的斯拉夫民族为名,力图在巴尔干扩张势力。

年4月,俄国对土耳其宣战。俄*利用渴望解放的巴尔干斯拉夫人的支援,迅速越过了多瑙河,于年1月进逼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英国和奥匈立即对俄国提出警告,俄*不得不停止进攻。

3月3日,俄、土两国在伊斯坦布尔近郊的圣·斯特芬诺村签订和约。和约规定:保加利亚成为独立国家,其领土包括弗拉加和马其顿;蒙特内格罗、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获得民族独立;罗马尼亚的南部比萨拉比亚割归沙俄所有;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获得自治,但仍留在奥斯曼帝国内;土耳其割让喀斯、巴统和阿达罕给俄国。

巴尔干几个民族国家的独立和俄国在这个地势力的扩张,引起了英、德、奥匈三国的强烈不满。英国竭力反对俄国在巴尔干扩展势力,尤其反对俄国黑海舰队获得出海口。德、奥向以巴尔干为销售市场,奥匈帝国对巴尔干斯拉夫人的独立则尤有戒心,唯恐成为其本国境内斯拉夫人独立运动的信号。三国要求召开国际会议,重审俄土和约。俄国处境孤立,不得不接受这一要求。

年6月13日,修改圣·斯特芬诺和约的国际会议在柏林召开,会议用“最后议定书”(柏林条约)代替了俄土和约。保加利亚的领土被缩小到巴尔干山脉以北,山南的东鲁米利亚省成为在奥斯曼帝国内的自治区,弗拉加和马其顿仍划归土耳其;原来俄土和约中的其他条款基本保留。奥匈和英国趁火打劫,前者取得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行*管理权;后者从土耳其手中取得塞浦路斯岛。

柏林会议使俄德和俄奥关系日益恶化,,年,“三皇同盟”不再续订。德、奥两国为了对抗俄国在巴尔干的扩张,并加强它们在反对俄国和法国斗争中的力量,于年10月缔结秘密*事同盟条约,规定如果缔约国一方遭到俄国的侵袭,另一方有义务以自己全部兵力援助对方。年,意大利也加入反对法俄的*事同盟。意大利在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遭到失败,感到有依附于大国的必要;德国为了孤立法国,也有意拉拢意大利。这样就形成了德、奥、意三国同盟。这个侵略性的*事同盟的缔结为未来帝国主义战争准备了第一步。

德奥同盟签订后,俾斯麦仍企图阻止法俄的接近,伺机拉拢俄国。-年,俄国国内出现了革命形势;英俄在争夺中亚斗争中矛盾也日益加剧。俄国统治阶级感到有和德、奥两国改善关系的必要。年,三皇同盟恢复。但是当德国在年再度企图发动对法战争时,俄国仍表示将站在法国一边。于是德国对俄国施加经济压力,拒绝贷款,对其输德粮食征收高额关税,企图迫使俄国改变态度。

但这些措施反而促进法俄的接近。从年12月起,俄国从法国几次获得巨额贷款,加深对法国的财*依。赖,关系日密。年,法俄缔结谘商协定,规定遇有战争危险时,双方共同协商对策。年,又缔结*事协定,规定当法国遭到德国或意大利攻击时,或俄国受到德国或奥匈攻击时,双方以全部兵力相互支持。协定于年生效。

德奥意三国*事同盟和法俄两国*事同盟的缔结,使欧洲大陆分裂成两个敌对的*事侵略集团。这是欧洲大陆各国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产物,正在酝酿着重分世界的战争。

英国在19世纪80和90年代继续奉行传统的“光荣孤立”*策。在瓜分殖民地的斗争中,英国与法、俄、德三国都有着尖锐的矛盾,因此不仅不愿加入任何一方,以免受到束缚,而且挑拨和利用法俄与德奥的对立,使它们互相牵制,以便趁机在世界各地扩张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光荣孤立”*策实际上是最狡猾的帝国主义*策。

列强分割世界的斗争

-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勉强维持着一个“武装和平”的局面。但在这种“和平”的局面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进行着瓜分世界,亦即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广大地区强加宰割的激烈斗争。这是一个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殖民地对资本主义国家有了新的意义。资本家统治集团力图垄断殖民地原料和市场,以保证本国工业的发展,同时为本国资本寻找投资场所。因此,从70年代开始,列强夺取殖民地、分割世界的斗争达到了空前尖锐的程度。

资源丰富的非洲,从80年代起成为欧洲列强疯狂争夺的对象。在非洲大陆上,斗争最剧烈的是英、法、德三国。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英、法争夺埃及和尼罗河流域的斗争日益尖锐。70年代中,英国已掌握运河股票的控制额。年,英国借口镇压反英民族起义,占领埃及。

90年代末,英国侵略*沿尼罗河而上,企图占领东苏丹。法国对英国长期占领埃及早已表示不满,这时也派遣*队从法属西非东进,企图先英国一步占领尼罗河上游。年7月,法*抵达法绍达。英国比法*迟两个月才到达,立即以战争为威胁,要求法*撤退。由于英国的实力强大和德法关系的紧张,法国被迫退让。英国占领了全部尼罗河流域。

英、法在西非争夺尼日尔河流域和刚果河流域的斗争也异常激烈。年,英国与葡萄牙缔结条约,允许葡萄牙占领刚果河口,英国与之享有同等权利。法国对此竭力反对;德国因正在策划建立非洲殖民帝国,也表示不满。在年11月召开的柏林会议上,法、德支持比利时国王对刚果的控制,英国不得不废除英葡条约。在争夺东非和南非的斗争中,英德也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英国联贯南北非洲的“开普敦-开罗计划”和德国横贯东西非洲的扩张计划发生冲突。德国竭力鼓动布尔人反抗英国。年,英国发动对布尔人的德兰士瓦尔共和国的进攻,遭到惨败。德皇威廉二世却致电德兰士瓦尔总统祝贺胜利,引起英国的抗议。德国还一度企图联合法、俄,建立反英同盟,但由于法德和俄德矛盾的尖锐,这个计划未能实现。各国在亚洲的争夺也十分剧烈。在西亚,英国在-年发动第二次侵略阿富汗的战争,强迫阿富汗承认英国的“保护”。

俄国也积极向西南亚扩张,并于年占领离阿富汗边境很近的莫夫;次年,又占领了旁吉德村,与阿富汗发生*事冲突。俄国的扩张威胁到英国在阿富汗的利益。英俄已走近战争的边缘。年,英俄签订条约,确定俄国和阿富汗的边界,暂时缓和两国在西南亚的矛盾。英、俄两国争夺波斯的斗争,到19世纪末因德国势力侵入这一地区而更趋复杂。19世纪末,德国的经济和*事势力不断渗入土耳其,并于年取得修建巴格达铁路的特权。英德矛盾的尖锐,使英俄在共同反对德国的斗争中日益接近起来。

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中国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加紧侵占中国的邻邦,作为进一步侵略和瓜分中国的战略基地。-年间,马来亚地区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年,印度支那全被法国侵占,缅甸被英国并吞。稍后,暹罗也被英法划分势力范围。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根据年的中日马关条约,日本取得了对朝鲜的控制权,并强迫中国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俄国不愿日本加强在中国东北的势力,纠合法德进行干涉,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随后强租旅大,把东北划归它的势力范围。

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化的道路上又深入了一步。-年,德国强占中国的胶州湾,把山东变为它的势力范围;英国强占山东的威海卫,并在长江流域扩张势力;法国强占广州湾,并和英国协议把广东、广西、云南划为英法两国的势力范围;福建被日本划为势力范围;美国则正在酝酿一个更阴险*辣的掠夺中国的计划。

帝国主义各国分割世界的斗争,也在拉丁美洲激烈地进行。在19世纪最后三十年间,拉丁美洲各国成为西方殖民国家投资的角逐场所。年,英国在拉丁美洲的投资为二百七十万英镑,年增至一亿六千七百万英镑。美、德、法、意等国不甘落后,在拉丁美洲加紧争夺销售市场和势力范围,这时德国的商品开始在拉丁美洲排挤英国的商品。

除英国外,拉丁美洲的最大威胁是美国资产阶级统治集团的独占野心和侵略计划。美国在“门罗主义”的幌子下,不断向拉丁美洲扩张势力。年泛美联盟的组成,是美国加紧侵略拉丁美洲各国的一个重要步骤。在以后的年代里,英美两国争夺拉丁美洲的斗争日益表面化。年,英国试图夺取委内瑞拉的领土以扩大英属圭亚那,美国*府正式出面干预。英国被迫同意美国的“仲裁”。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已被英、法、俄、德、意、日、比等国基本瓜分完毕。

在-年间,英国夺得了三百七十万平方哩的土地,五千七百万人口;法国夺得了三百六十万平方哩的土地,三千六百五十万人口;德国夺得了一百万平方哩的土地,一千四百七十万人口;比利时夺得了九十万平方哩的土地,三千万人口;葡萄牙夺得了八十万平方哩的土地,九百万人口。

各资本主义强国把世界分割完毕,是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的主要标志之一。在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支配下,各帝国主义国家要使新的经济实力的增长和旧的势力范围的划分相“适应”,只有通过剧烈的*事冲突重分殖民地。

美西战争,19世纪末,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爆发为公开的战争。发动第一次重新瓜分世界战争的是美帝国主义。美国在年控制夏威夷群岛后,就积极准备夺取西班牙的殖民地菲律宾和古巴。年,共和*公然把“解决”古巴问题列入它的*纲。美国扩张主义者参议员贝弗里治在年扬言:“我们应该在全世界建立贸易站,作为推销美国商品的据点”。他还疯狂叫嚣,要把“美国的法律、美国的秩序、美国的文明以及美国的国旗,”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竖立起来。”这种叫嚣充分暴露美国垄断资本家独霸世界的贪欲。

在美西战争前夕,美国资本家在古巴投资已达五千多万美元,每年和古巴的贸易额达一亿美元。除了经济上的意义外,古巴还是控制加勒比海的重要战略据点,因此早为美国所觊觎。年,古巴人民掀起了反西班牙统治的起义。古巴人民的独立斗争节节胜利,西班牙的统治摇摇欲坠。美国人民和进步分子同情古巴起义者,希望承认古巴的革命*府,给以道义和物质的援助。但是以洛奇和提·罗斯福为首的扩张主义分子,力主和西班牙作战,以便取代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地位。

年1月24日,美国*府派遣缅因号战舰驶往哈瓦那。2月15日,这艘战舰突然爆炸,美国立即利用这一事件作为发动战争的借口。4月25日,美国对西班牙宣战。西班牙在古巴的二十万*队大部分被古巴起义*所牵制;在亚洲方面,菲律宾起义者奋起抗击西班牙侵略*。美国利用它的海*优势,在海上迅速击败西班牙舰队。战争历时十周,以西班牙失败而结束。

12月10日,美国和西班牙在巴黎签订和约,规定:一、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二、西班牙将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群岛让给美国;三、美国付给西班牙二千万美元作为“补偿”。战后美帝国主义公然背弃诺言,血腥屠杀要求独立的菲律宾人民,扼杀古巴的民族独立运动,把菲律宾和古巴变为它的殖民地和保护国。

年9月6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宣布“门户开放”*策,主张各国按“机会均等”原则掠夺中国,实际上是要逐步排挤其他殖民主义者,独占中国。

结语

美西战争后,美国继续向亚洲和拉丁美洲扩张势力,是亚洲和拉丁美洲人民的共同敌人。美帝国主义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的矛盾,从此也日趋尖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