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一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略述武安商帮丨原创文章 [复制链接]

1#
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3349.html

(装修整洁的店铺、穿着入时的商人显示着当地的实力)

说起商帮,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晋商、徽商,他们辉煌的业绩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在我们邯郸,也曾经有过一个闻名遐迩的商人群体。他们曾经为了生存走南闯北,在远离故乡的地方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他们的商铺遍布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他们就是曾经盛极一时的武安商帮。但截止目前,武安商帮被外人了解甚少。近年来,我致力于武安商帮的研究,深感这是一段不应该湮没的历史。

关于武安商帮,史志资料的记载最早见于明朝,说“武安向称商业繁华”。“向称”,一向说,什么时候开始说?明朝嘉靖年间编纂的《彰德府志》就有这样的记载:

“武安最多商贾,厢坊村墟罔不居货。”

第一次读到这则记载的时候,我深感惊愕,很长时间里感到半信半疑,怀疑这个说法会不会是修志者的有意夸张——因为我无法想象,当年的武安,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究竟有多少商家?多少商人?“厢房村墟罔不居货”,如果我没有错误理解的话,它的含义应该是:所有的村镇都有商业,所有的房屋都在储藏货物!

但实际情况是,编写《彰德府志》的,是生活在当时的崔铣,这是当时一个很有名的知识分子,他不可能信口胡说。经过几年时间的调查和研究,我不再怀疑了!我的结论是:我们有足够的证据说,至少从明朝以来,“武安商人”一直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个群体,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影响巨大。如果作一个比较的话,可以说它同晋商、徽商、苏商一样,是一个有着辉煌历史和广泛影响的商帮。他们纵横天下,至少在明清两代和民国时期,在长达五百年的时间里,始终是中国商界一个让人刮目相视的商业团队。

对此,明清商业史专家、郑州大学教授王兴亚有多种著作进行过记述,惜乎在国内学界影响不算太大。他的著作《河南商人》,称“河南商帮”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而“河南商帮”主要是由怀庆商人和武安商人两个地域的商人组成。王兴亚在《明清河南集市庙会会馆》一书中对武安商帮的概况作了这样的叙述:

武安商人兴起于明中叶,活跃于乾隆、嘉庆年间。武安地处山区,土地贫瘠,与山西商人的形成大致相同。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增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为了谋生,纷纷从事商业经营。开始是在本地区,每年春季推车而往,岁终推车而归,从事流动经营,到了清代乾隆、嘉庆年间,逐渐由经营药材扩大到药材、绸布、和山绸的经营,由在本地区的经营扩大到辽宁、吉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江苏、安徽等地,并且活跃于各地的城乡。随着他们外出经营在经济上实力的增长,以其经营的所在地逐渐形成了武安商业集团,以其经营所在地划分,可分为河南帮、山东帮、关东帮、河北帮、苏皖帮、山陕甘帮等。

这段话告诉我们,武安人自古经商的多,主要原因是“地处山区,土地贫瘠”。清朝中叶以后武安商业的大发展,则是在“地处山区,土地贫瘠”之外,人口又骤然增加。据史料记载:武安的人口规模,清乾隆三十一年(年)时为五万有余;到了年,已经增加到人。人口增长六倍多,而平方公里的面积并没有改变。“土地瘠薄,十年九旱”的生产条件没有改变,人民的生存压力可想而知!

武安人做生意,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两大行业:绸布和中药(傅衣凌称为药材、绸布、山绸三业),干其它行业的很少,其中以药商为巨擘。卖绸布、开绸缎庄的,从安阳、郑州、开封,一直到苏州、上海。卖中药的,从河北、内蒙、青海、宁夏,一直到东三省中俄边界。所以有了“南绸北药”之说。当然,这是相对说的,相对说来,开绸缎庄的在南方的居多,但在太原、西安等地也有不少。太原历史上最早最著名的“宏顺德”绸缎庄,就是武安人开的。卖中药的在北方的居多,但在河南怀庆,安徽亳州等地,都有武安人很出名的药店。武安人干这两个行当,素有传统和经验,形成了规模,做出了影响。

说绸缎庄,可以举苏州为例。在苏州,至今保存有“河南武安会馆”。苏州有许多当年的商人会馆,比方“山陕会馆”、“潮州会馆”等。但“山陕会馆”是山西、陕西一带的商人合建的;“潮州会馆”也是广东很大一个地区的商人合建的。而“河南武安会馆”则是武安区区一个县的商人合建的。这至少说明,当时在苏州的武安商人数量很多!绸布以开封之贾三合、彰德之祥顺公,为最有历史。祥顺公即伯延房姓创业起家之老号,在道口、怀庆、木栾店都有分号,极为发达。后来挟余资贸易关外,同时在大河南北展开业务,一时无两。民国时开封之“四大德”(德庆恒、德庆成,德庆兴、德茂恒)各占商界重要地位,都是彰德祥顺公的派生物。贾三合(罗峪)资格很老,但在民国时规模不大,分号设郑州、卫辉。其它如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江苏、安徽、山东等地都有武安布商的活动。

中药材是一个利润空间很大的行业,正如俗话所说,“*金有价药无价”。武安人经营中药材,在进入东北前不仅早已开始,而且也久成规模。起初他们贸易河北,每年春季推车而往,岁终推车而归,频年跋涉,成就不大。至乾嘉之际,乃从行商转为坐贾,同时也扩大了活动地区。民国版《武安县志》这样记载:

乾隆中,民殷国富,到处升平,内地商业已成供过于求之疲弱现象,遂有聪明人士,思向关外发展,以浚利源。时龙泉武公者,首创“临泰”于奉天,经营药材,是为武安商人在关东贸易之起点。迨嘉庆初,复有表兄弟三人,曰伯延徐某,曰同会宋某,曰万年李祥者,联袂出关组设药店,频年奋斗,而首屈一指之徐和发,遂勃然以兴。

在新的营业方式的影响下,长城内外的武安药商纷纷组设号址,照常营业。这从安国药王庙现存的合帮碑上,可以找到确切的证据。建于清同治四年,即年的《河南彰德府武安县合帮新立碑记》,是这样记载的:

凡客商载药来售者,各分以省,省自为帮。各省共得十三帮。而河南彰德府之武安帮独阙。有间,咸丰辛酉冬,李公久青,其同行之孔公广能、胡公连元、梁公玉堂倡议兴立。又有同籍药行数家亦乐为之□理而怂恿之。一时义举,乐输者三百余家,则皆由于李公等一言之倡也。自辛酉迄癸亥共捐资若干,复得彰德帮解囊相助,共成义举。于是张灯悬彩,演剧酬神。自是武安帮遂因以成立。

这就分明地告诉我们,在咸丰辛酉(年)年冬天,约有多商户组成的武安帮就宣告成立,与以省为帮的十三帮比肩并立。由此可见武安药业的兴盛状况。据记载,每年祁州大会之会首,武安梁双兴(沿平村)乃占一席,颇为同业所敬重。

由于一部电视剧,历史上的“闯关东”重新引起人们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