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城区的二十年以上原住民
鸡腿从小就是听着
那些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吆喝声长大
记忆中
我自己完成的第一笔交易
便来自其中
“豆腐sang~卖~豆腐sang~”
每天下午3点以后,循环播放的广播声由远至近,回荡在老城区的巷子里,与之回应的是来自不知道从哪栋楼里发出的“豆腐sang!停下!我马上下来!”
撇干净豆腐花上渗出的豆腐水,打满一大碗才5块钱,淋上大量的糖浆,便是一碗随走随吃的美味。
妈妈告诉鸡腿:“以前的糖浆瓶嘴上还有一枚铜钱,糖浆是从铜钱眼里挤出来的,很浓稠,现在的糖浆太稀了,豆腐也不是石磨豆腐的那种细滑了。”
除了豆腐花,家周围最多的小摊莫过于麦芽糖摊,几乎每摊都有“正宗麦芽糖,润肺止咳”几个大字,店家无需太费力吆喝,只需行走在路上,便向过路人交代了全部。
“白糖买伐白糖~卖~白糖~”
糖贩手里“叮叮叮”的铁片敲击声和喇叭里的广播声便是鸡腿对于麦芽糖起了欲望的诱惑。
小时候很喜欢让卖糖人把麦芽糖敲得小小的,似乎就可以吃得更多。
提起糖,哪少得了一串串插在草棒子上的糖葫芦,随着尖细扬长的一声“糖~葫芦~冰糖葫芦儿~”即使是在闹市,也是让大家绝对不会错过的焦点。
其实比起山楂本身的酸甜,鸡腿更喜欢舔食山楂外包裹的那一层甜蜜蜜的糖浆。
“酒酿要伐酒酿~卖酒酿~”
酒酿的吆喝大老远就可以听见,三轮车风风火火地呼啸而过,伴随着带起的风,一股浓重的酒酿香窜入鼻尖。
可能是不爱酒的缘故,鸡腿至今不能理解妈妈“呼噜呼噜”完一大碗酒酿后瘫坐半天的满足。
每天下午,卖庆糕老大爷不紧不慢地踏着三轮车穿梭在老城小巷,具有辨识度的“庆糕~番薯庆糕~”让人一听就知道是他,热气腾腾的糕炉顺着蒸腾出来的番薯香撩拨着过路人的胃。
刚出锅的庆糕烫得双手根本捧不住,揣进宽大的羽绒服兜里捂着保暖,不试过都不知道这样有多暖和,等到不这么滚烫以后就可以掏出来大快朵颐。
除了即食的零碎糕点,每天还会有许多商贩会慢悠悠地在老城区穿来穿去,兜售自己早市后还未卖完的新鲜蔬菜。
“豆角~you新鲜的豆角~qiao卖~”
“nie姨!豆角要伐!自家菜园子里摘得,you新鲜的!”
光凭叫卖人的口音,奶奶辈的阿婆就知道商贩是来自前所、北岸或者附近的哪里。
虽说讨价还价是商贩和顾客间必须会有的流程,但是一般商贩都会保本妥协,只为把手头的商品尽可能的售空回家,有时讨价后的菜价会比市场价便宜一半有余。
有一部分年纪较大的菜贩还在使用着秤杆,一掂一按,菜有几斤几两一清二楚。爸爸说:“这个时候你要仔细瞧着,有些人做生意不太诚实,多坑一毛算一毛。”
比起蔬菜,鸡腿更喜欢的,是用大货车装载的满满当当的橙子。十块钱一袋随你挑,袋袋都令人满意。每年的炎热夏天买上几袋,坐在空调间吃一天,零食钱都省了。
有时,你还能在街上听到生硬刺耳的“世上只有妈妈好”的广播,熟悉的人一听就知道膨化食品摊来了。其实鸡腿觉得也没有多好吃,味道都差不多,但是每个顾客总有那么几样特别中意的。
老城吆喝中,有两种声音的出现比鸡腿还要再大上好几年,即使放置现在,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无法正常读出“磨剪子~戗菜刀~”这句话的一定是个有故事的人。这句原本是京剧《红灯记》里一句著名台词,后来口口相传,成了在街头巷尾能够听见的磨刀匠悠长的吆喝声,粗犷而悠长,故意拉的老长,小半截巷子都听得见。
小时候只要听到这一声吆喝,妈妈就会拿出需要修理打磨的刀剪交予磨刀师傅,我就在边上看着原本生锈发钝的刀剪在磨刀师傅手下重新焕发出金属的锋刃。
但是随着生活质量越来越好,磨刀匠已经是一门已快消失的老行当了。
△图片来自网络图侵删
“嘣!”
只要听到这个动静,附近的人们就知道爆米花来了。做这类生意的大多是手脚干练的老人家,把玉米、大米倒进去炉子,然后放在大火上不停地手摇,快熟的时候,就高喊一声:“要响了啊!”提醒围观的人别吓着。
△图片来自网络图侵删
脚一踩,锤子一敲,爆米花机盖打开那一瞬间发出的爆炸声就像是开炮一般,震得周围停放的轿车都响了。满满一大袋子才0块钱,虽然知道不是很干净,可还是会时常光顾。
后记
每座城市都有独属于自己的声音
或许嘈杂聒噪但却让人心安
充斥在耳畔的简单且悠长的吆喝
是我爱上台州这座城市的原因之一
那么你呢?
来源
掌上台州原创
本期编辑
鸡腿
责任编辑
柒柒
大家都在看
?深夜!前女友突然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