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一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真实的红楼梦,绝不是ldquo清 [复制链接]

1#
北京手足癣医院咨询 http://m.39.net/news/a_8598844.html

1《红楼梦》的内容与明亡相关么?

无名寒士:密切相关。红楼梦此书起源于“女娲氏炼石补天”,第一回首句便是“当日地陷东南”,这些都是在指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末世灾难浩劫。在明清时期,能用天塌地陷这类词汇来形容的“末世”级别的浩劫,有且只有一次,那就是年崇祯身死大明国亡的甲申国难事件。比如明亡后,傅山写下的“尺木焉支天半倾,寸才安驾地全欹”,陈子龙写下的“半缺河山待女娲”,皆是此类。

2《红楼梦》中有反清思想么?

无名寒士:全局理解书作后,会发现很多。此外,书中特意用到了“啖肉食腥膻”“大舜之正裔”这样的敏感词汇。这在满清时期非常犯忌,清朝文人写作时会有意避开这类敏感词汇,以免因此遭遇诛戮。明朝末期各类文字广泛使用“腥膻”来形容满清*权的残暴血腥,如“沃野尽殁腥膻”“河东沦于腥膻”。满清统治者虽然声称继承了中华文化,但他们绝不会认为自身是舜的血脉后代,是“大舜之正裔”。

另外,红楼梦的反清思想,是反抗暴虐血腥的满清统治,而不是煽动满汉民族仇恨的狭隘认知,具体可参见《红楼梦的民族观》。

3《红楼梦》里记叙的生活颇具真实感,是明朝生活么?

无名寒士:红楼梦里记叙的正是明朝生活。

书中男子束带顶冠,有黛玉为宝玉亲自戴冠的细节描写。作者特意写此,也是追忆剃发令前的明朝美好生活。清朝以后人皆剃发,故清人作品中不会有此类细节描写。

“宝玉头上戴着累丝嵌宝紫金冠,额上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到清朝时,国内男子因受剃发影响,已无法戴冠,也不勒抹额,故清朝男子作书写文之时便绝口不再提起抹额。

虽然明朝之前男子也多束带顶冠,但“道录司”“五城”“兵备道”“大明角灯”之类的意义用法都是自明朝始有,所以并非汉唐,而是大明。

便被上司寻了一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性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等语。官员上书,清朝多叫“奏折”,而明朝则是叫“本”。至于文官“沽清正之名”,那是著名的明末官场特色。比如万历帝斥责官员“沽名建白”“沽名卖直”,天启帝斥责官员“市德沽名”“沽名要誉”。《红楼梦》里也斥责这类“胡弹乱谏”的文官们“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胡弹乱谏”是明末文官的最大特色,把《明实录》里的文官奏本一读便知。清朝时期由于到处钳制思想大兴文狱,官员对帝王多为吹嘘捧赞,哪里还敢胡弹乱谏。

全书之中有大量真实人物的名字,这些真名实姓的人物,都是生活在上古到明朝之间,但是没有清朝的人物,在清朝生活过哪怕仅一天的也没有,这是非常严谨的写法。其中最晚的“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也是元明人物。既然是“近日”,那此书里的事情自然是在明朝中期以后,结合书中总提到的“末世”,那时间其实就很明确了,此书就是在写明朝的末世时期。

4《红楼梦》在文学上有什么特别?

无名寒士:这本书最奇之处在于它的精密严谨。读者越是把全书情节贯穿,领悟就会越多。

举个例子。薛家初来贾府那年,宝钗便要看玉,以金锁和通灵玉上的字是“一对儿”的说法,微微露出了对贾宝玉的结姻图谋。后来薛家就直接开始散播宝钗要等“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贾家则是始终置之不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薛家并非贾家亲戚,赖在贾府东北那块儿从不离去,哪怕被迫搬离梨香院,甚至遇到他人口中出现“白吃”“白住”这样的言语,也始终没有想过放弃离开。黛钗二人初入贾府与贾府认了贾雨村是同一年的事情,九年后,平儿骂雨村“认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来”之时,久居贾府东北死守金玉邪说的薛宝钗已经是二十三岁的老姑娘了。当全书这些情节贯穿起来后,读者才能清晰看出事件的本质和人物的性情。

这本奇书还囊尽了几乎所有的文学手法。

①以小见大,以家喻国。贾家是真的大明中国。

②虚写风月,实画雄杰。女儿系末世风云雄杰。

③以诗见性,以文见情。诗文示众人真实性情。

④谜语俚词,医理典故。背后藏深刻思想用意。

⑤草木同人,正邪并存。俗如珍琏亦有褒有贬。

⑥大刀阔斧,别开生面。创大观园以联结时空。

深入研究书中文学手法时,可以先阅读寒士所写的《奇特的文法》与《论大观园》。

5《红楼梦》为什么有多个书名?

无名寒士:作者原本使用的书名叫《石头记》,但在书中使用了风月鉴、红楼梦等大量奇特词语来作为全书概括,这些词语意义都很深刻,都具备成为书名的理由。原文描述是“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这些事情都发生在原作者写完《石头记》以后,意思就是“读者吴玉峰觉得《红楼梦》这个书名比较适合。读者东鲁孔梅溪认为《风月宝鉴》作为书名更恰当。后来读者曹雪芹在悼红轩翻看此书十年,对里面的内容进行了五次增删处理,并且给原文搞出了目录章回,然后他觉得应该用《金陵十二钗》这个书名。再后来脂砚斋在甲戌年抄写这本书并且作了自己的批注,觉得还是用原作者定下的《石头记》作为书名就好。”

这本书内容极其丰富且太过深刻,这些书名词汇在书中也都有重要意义,所以这些人在择名上出现了困扰。要注意的是,这些书名都是指同一本书,并不是多本不同的书。如今,红楼梦这个名字更为世人熟知。红即朱,楼是以家业喻指*权。红楼梦,是在追忆朱明王朝这个逝去的美梦。

6吴玉峰孔梅溪曹雪芹这些读者都是什么人?

无名寒士:吴玉峰,是江苏吴伟业,号梅村,世居昆山,昆山的地标性景点为玉峰山,所以吴伟业因地标化名叫吴玉峰。

东鲁孔梅溪,是山东孔尚任。东鲁是孔子故乡——山东曲阜。山东有个孔尚任,是孔子后代,自号东鲁狂生。孔尚任曾在红桥下的溪边玩耍,去寻找梅花,并特意写下一篇《傍花村寻梅记》,记录这次溪边寻梅的事情,所以孔尚任因志趣化名叫孔梅溪。

曹雪芹,是江苏严绳孙。曹是文曹文人,以雪喻指冷酷的满清统治,以芹喻指书生。悼红轩中的红是指代朱明,悼红是悼念朱明。曹雪芹,意思就是满清冷酷统治下的文人书生,所以严绳孙因隐意化名叫曹雪芹。

7曹雪芹只是读者不是作者么?

无名寒士:是的,曹雪芹只是读者,不是作者。书中明言曹雪芹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披阅的意思是展卷阅读,是翻看。这句话的意思是曹雪芹花了十年时间进行认真阅读,并对书籍进行了五次增删处理。其挚友尤侗以“自向彤编传左芬”来怀念严绳孙的一生,这句话指出严绳孙一生最值得颂扬的事情就是编撰一本红色的书籍去传播奇女子的故事。这里的奇女子是指代明末风云人物,以此告诉世人严绳孙增删编撰红楼故事的事情。

对一本书认真阅读,并且对原文作出一些调整修改,这属于编修人员,而不是真正作者。“曹雪芹”与程伟元都是编修人员,由于二人水平远逊原书作者,所以二人对书籍的编修并无亮点可言。

举个例子,赏雪景联句里的“煮芋成新赏,撒盐是旧谣”,被程伟元改成了“苦茗成新赏,孤松订久要”,改后比改前就要逊色很多。大雪景象,如同煮熟的芋头,又像撒出的盐粒,撒盐与煮芋还都是借用典故。而下雪与苦茶实在关系不大,并无茶越苦越暖身之道理,松与雪订约相交就更加悖离书中思想感情了。不过程伟元这样一改也不是全无用处,屏蔽了“煮芋”的故事,让书籍在文化高压的满清时期安全了很多。只听说过“撒盐”的典故,没听说过“煮芋”的故事?那就快去了解下大明奇人周容笔下思想深邃的“煮芋”故事吧。《红楼梦典故之“煮芋”》

8红楼梦的增删编修对书籍的影响大么?

无名寒士:增删影响不大。《红楼梦》存在很多版本,文字主体是相同的,但也会有很多细枝末节的不同之处,这就是编修人员增删编修所导致,对比后会发现,删去的和改动的,时常竟是一些亮点,但因词语犯忌或用字偏僻而被编修人员进行了处理。这些虽然不会影响红楼梦的内容阅读和整体理解,但还是抹去了不少亮点。

比如很多版本都抹去了《凡例》这篇序言,程伟元甚至直接抹去了宝玉那段仇恨异族侵略者的话语。因为里面“大舜之正裔”“耶律雄奴”“为中华之患”“跳梁猖獗”之类的说法在满清统治下实在是明显犯忌。

编修人员们虽然未必完全理解《红楼梦》书中的所有内容,但都明白这是大明遗民所写旧著,所以在犯忌之处做了颇多处理。比如这本书里有姑苏玄墓山,年名为玄烨的康熙皇帝即位,该山遂更名为“元墓山”。编修人员们对书中“玄墓山”的写法都未作更改,正是为了不混淆书籍的创作年代。该山更名后,新写的书籍都会使用元墓山名号,但之前旧写的书籍是不需要更改为元墓山的,仅作缺笔避讳处理即可。

《红楼梦》编修传播异常艰难,是满清钳制思想的时代背景所导致,具体可参见《文字狱背景》。

9《红楼梦》有很多钞本里带有批语,这些批语重要么?

无名寒士:最重要的是书作原文。一些读者随看随写,有感而批,如是而已。阅读奇书是为了对书作原文完整理解形成领悟,而批语在这个方面是起不到帮助的。具体可以参见寒士相关文字。《红楼梦钞本的批语价值》

也有一些批语不是读者感想和闲话弹幕,而是信息批注。这些批语会透露出一些信息。

比如“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这条批语道出的信息就是,自号雪芹的读者严绳孙过去拿到了《风月宝鉴》这本书,这本书里的序言是他一个自号棠村的密友梁清标所题写。这条批语里提到的序言,就是红楼梦的《凡例》。《风月宝鉴》就是《红楼梦》,书名虽多,但都是指同一部书。梁清标其实比严绳孙大三岁,但古人出于礼节敬意,会称比自己年龄小的同辈友人为兄,并以弟自称,梁清标便是如此,傅山先生亦多如此。不熟知其年庚者,便会因此而搞混长幼。

再如“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这条批语意思是写出南京遇到祸事的本质原因。表面是讲自身竹篱木壁极其脆弱,离葫芦庙太近还不严加防范,被葫芦庙搞出的大火波及。其实是在讲南京那里的南明朱由崧*权实力还不稳固,却自我感觉良好,不认为满清会南下入侵,对满清疏忽大意不作防范,最终遇祸覆亡的惨痛历史。在清朝时期,“南直”这个仅在明朝使用的专属称谓已不复存在,能在批语里使用“南直”的批语者,在明亡以前显然已经出生记事。因此这是一本存在明人批语的书籍,曾生活在年前大明时期的人们,明亡八十年内尽皆逝世,既然曾有明人生前就在《红楼梦》书上写下批语,便知《红楼梦》成书绝无可能是在明亡超过九十年的明人死尽的乾隆年间,那时哪里还有使用已经过期全无意义的“南直”这一明朝专属称谓的人呢!

至于课本里那个乾隆时期的曹霑曹雪芹,仅凭此位名士在彼时州省府县乡村的各类志记文献里全无记载,便知此位名士及其书画诗文乃至居所墓地都属于后期众人的臆想和杜撰。诸多虚伪,一眼鉴明。骗局太多,此处就不一一列举驳斥了。不妨先看一篇关于曹雪芹墓碑作伪的旧文,古人立碑,一定会留下明确的时间信息,从来不会给后人瞎蒙胡猜,然而后人伪造曹雪芹墓碑/墓石之时,却违背了这一碑刻常识,搞出了天下再无第二例的荒诞闹剧。《作伪的曹雪芹墓碑》

10《红楼梦》的作者是谁?

无名寒士:此书自言“为闺阁昭传”“不敢稍加穿凿”“亦不过实录其事”,实际是在客观记述明末各阶层人物的真实性情。

此书起首先叙明亡之际(当日地陷东南),写至南明消亡(姑苏甄家没了),引出喻指整个中国的贾府后,开始跳至贾府记事模式,以大明天启朝(可卿死了而结束)——大明崇祯朝(宝玉挨打而结束)——满清顺治朝(宝琴欣赏黛玉,迎春听天由命,探春萌生去意,惜春消极逃避)的顺序展开。主要通过贾府府内生活来刻画人物,描摹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情。

其中大观园为独立空间,将明末不同时空的人都在大观园里连结接入,通过这种方式更生动地刻画每个人物的思想和性情。这是一种极具特色的写作手法,令大观园内成为一个永生场所,使得人物不需要因为生存年代的限制而在书中频繁进场退场。

能独立构思这样规模宏大的一部奇书,作者自然也是一位奇人。他就是被称作明末天下第一奇人的山西傅山先生。

傅山先生多才多艺,被世人称作学海、医圣、山右义士,被亲友称为“宝玉之人”“玉丈”“吾玉”。傅山先生自号石头、闾史氏、浊翁、浊道人等,红楼梦凡例中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道出红楼梦系傅山先生所鉴所记一事。

“更有情痴抱恨长”,傅山先生便是一位“恋着崇祯十七年”的罕见“情痴”。“怀金悼玉”,有了金子却想念玉石,实际是生活在满清统治的国度里追忆朱明王朝,这正是傅山先生境遇的真实写照。

“情深而文精”的傅山先生不重声名,淡泊财色,且朴直率性,知行合一,是继老庄而后近五百年来惟一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智慧大师。

傅山真正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既通又奇。通是理解能力优异卓绝,奇是看法思想超凡不俗。如此通儒奇士,犹若凤毛麟角。顾炎武评价傅山是“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可谓切之又切。

《红楼梦》中有大量独一无二的开创性奇特思想,还不时展示出老子庄子那般深刻锐利的智慧洞见,这是其他任何文人都模仿不来的。

自称浊物的宝玉说:“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自称浊翁的傅山说:“粉黛山泽精。”女孩子们秉承了天下山川的精华。

宝玉斥责文官是“邀忠烈之名”。傅山斥责《东林*》之类的文官是“犹喜区区*锢名”。杨涟不断弹劾攻击太监魏忠贤,最终成了杨忠烈公,但大明王朝根本不是东汉*锢时期太监专权肆意妄为的那种情况,《杨涟》却还要哗众取宠“邀忠烈之名”,傅山对其嘲讽斥责便也无可厚非了。

推荐阅读《傅山与石头记》系列文字。

《石头傅山》

《二爷宝玉》

《山西渊源》

11《红楼梦》是山西傅山所写,那书中有山西风味么?

无名寒士:在《山西渊源》一文中有提及。书中“大一大儿”“展样”“肏*”“好囚攮的们”“周瑞家的”“带进一个小后生来”等生活化俚语,山西读者看到会觉得很亲切,大部分用法至今在山西生活里仍是非常常见。

广州有一位何项朋友,很认真地采用数学上的样本概率测算方式对八十回本的《红楼梦》文本进行了大量词语的抽样统计,证实了《红楼梦》用语习惯与傅山先生的密切关联。参见《红楼梦用词的数学抽样统计》一文。

12《红楼梦》谬误流传如此广泛,为何其真实反而影响力小难以传播?

无名寒士:湮灭真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无视真实。

真实有理,与“人所共知”之间的距离一直都很遥远。在传播真实的过程中,遭遇麻木不辨,甚至否定诋毁,都会是寻常之事。真实犹如一盏明灯,或将前路照亮,或为黑暗吞噬。

面对真实,理解鉴别是很好的,心存犹疑这也还好,较糟的是漠然无视,更糟的是理解力不足却盲目否定。弃伪从真的前提是已经鉴别出真伪,而更多人是未能鉴出事物真伪便盲目自信地加以否定。这实际是一种作恶。傅山先生曾评价这类人群是“见而不觉,则风痹死尸也”。《曲士死尸者》

每个人也都有可能会这般作恶,这不是需要付出刑责代价的罪,但却值得参省戒惧,当保持眼界空灵,勿以恶小而为之。肯定真实,传播真实,方为大善之举。

13《红楼梦》的完整真实为何很少有人看穿?

无名寒士:很多学者不图贯穿理解真实全貌,只进行“管窥蠡测”,无视原文文字的精妙结构和纲目含义,一味谐音附会,凭空无据联想,制造了大量仅属个人猜测阅读价值为零的文学论文。一些学界权威还提出了红楼梦研究需要学术门槛的迂腐论调。这些都是导致《红楼梦》真实全貌被始终遮蔽的重要原因。

作者期待将书中的完整真实“单与那些聪明俊杰、风雅王孙等看照”,这等于是作者直接表态说明研究红楼梦最需要的不是地位资历,也不是时长资源,而是“聪俊灵秀”,能鉴真假,擅长领悟,如此即可。

如今很多学者,连“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真实意义都不能理解,连李广的“龙城飞将”事实都要否定,不能鉴别真假,不擅思索领悟,简单的表面故事都会错误解读,面对《红楼梦》的真实全貌时自然也就迷糊淆乱无从看破了。

14《红楼梦》的纲目如何得来?

无名寒士:作者设计纲目,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基于事物的特性。

一些极其重要的纲目,书中还额外加以阐释。比如书中玉指国家权力,宝指帝王显贵,就借了“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这样的话来提醒读者,宝指世间至贵,就只能是最尊贵崇高的皇权象征,玉指世间至坚,就只能是最坚固强大的国权象征。

至于以朱楼指代朱明王朝,花喻中华,鸟喻臣子,这些则属于明末常见的文学手法。

比如孔尚任《桃花扇》里那句“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道尽了南明*权从建立到覆亡的仓促短暂和惋惜遗憾。

比如屈大均《壬戌清明作》里的“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哀叹中华文明被暴*和战火摧残,怅恨那些臣子从来无情只图自保。

有的纲目则是爱憎感情的赋予。太阳、光明、温暖、春天、晴朗这一类人所喜爱的景象,用来写生机繁荣的朱明好景。夜晚、黑暗、寒冷、冬天、风雪这一类人所不喜的景象,用来写萧瑟肃杀的满清统治。《红楼梦》判曲有一句“啖肉食腥膻”,妙玉要消灭腥膻。这个腥膻就是一个文学犯忌词汇。腥膻本指气味较大的牛羊等动物的肉,文学上则以腥膻指代遭遇野蛮*权残暴统治或侵扰作乱的情况。在明末,腥膻则是专指满清*权作恶的情况。“啖肉食腥膻”也就是在抗争阻止满清*权的作恶行为。“忙命一个婆子带了东北上去了。”书中既然拿腥膻污秽来形容源于东北的满清*权,所以连厕所这种污秽所在都要特意设置在东北角。其实很多纲目并不需要花费心思苦苦构架,而是作者顺手拈来的“情到偶成文”。正因情痴作者在写作时感情十分饱满,这种兴致之下效率也异常高,所以才能时常“傅山彻夜醉霜红”那样通宵达旦独自写作而不觉疲倦。

傅山先生说:“文者,情之动也。情者,文之机也。”道尽了傅山写《红楼梦》这部情文奇书的创作历程。在明朝覆灭已成定局的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初,他将自己的一腔感情倾注到了《红楼梦》这本书的写作中,并以自己的盖世奇才为这部书勾勒出无数精彩亮点。

15《红楼梦》的文学水平非常高明,纲目也算得上很奇特,数学上也很多精确巧妙,那么还有其他妙处么?

无名寒士:寒士所写的《怀悼集》,远不能囊尽书中妙处。仅是阐明书中真实主体,让后续研究者有一个真实正确的基础罢了。所以寒士所写,并非灭绝红学,而是给出一个基于作品真实没有矛盾错漏的解析,欲要令其在尊重真实的基础上重生,让研究者不再纷扰闹乱悖离真实,而是受到真实这个框架的约束。《红楼梦时间表》

平生未阅怀悼集,万遍红楼亦枉然。

谦逊者未必有理,狂傲者未必无知。读者读来产生的一切疑惑,寒士其实可以尽皆解释清楚。因为,《怀悼集》并非个人推断看法的集锦,而是红楼真实主干的汇总。

真实未必能够广为流传,但真实经得起任何质疑。

书中可令读者会心的妙处实在很多,若细心思索,自然会有所解悟。寒士此处且举一例。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这是荣国府正堂的对联。

座上人们佩着的明珠如日月般光芒闪耀,堂前人们官服的花纹如烟霞般美艳炫目。

珠玑是珠宝珠玉,藏“朱”,

日月是太阳月亮,藏“明”。

黼黻是君臣服色,藏“朝”。

烟霞是山水地域,藏“野”。

荣国府,朱明朝野,即是中国。

末世之荣府,即是明末之中国。

座上主子皆关朱明*权,堂前侍者尽囊朝野人物。

很奇妙么,能领悟么?红楼梦妙处中的沧海一粟罢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