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作为中国人仅次于春节的一个重要节日,昭示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不同意义。
江津区长江边上的白沙镇,近千年来一直传承着过传统元宵节的习俗,为了筹备这一天,村民们往往会忙活上好几个月,为的就是给四方乡亲带来一个正宗传统的元宵味道。
舞龙的队伍在白沙老街巡游
随着“白沙元宵节”入选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每逢白沙元宵节举行,总会吸引四川、贵州等地的居民驱车前往,感受这正宗的年味。
它到底靠什么留住了几十万人的永久记忆,成为每年元宵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呢?
今天(3月2日),又是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我们来到白沙,感受这正宗的元宵节,体会非遗文化带来的传承魅力。
他们的元宵节
要足足过完三天
对于上班族来说,正月初七开始,就已经感受不到年味了,而在白沙,从正月十三开始到正月十五这三天,都是当地人过元宵节的时间。
别具一格的粉色大龙在人群中穿梭
在当地,包括寻文脉、解灯谜、品年味、赏非遗、打铁水、观焰火共6大类活动60余项文化活动的上演,都可以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非凡魅力。
徜徉在白沙影视街的街上,随处可见的节日气氛显得特别热闹,还有当地的叶儿粑、汤水豆腐脑、鳝鱼面、和和菜、古法手工糖等近50种传统美食可供品尝。
最好吃的当然要数叶儿粑了,打开叶子的那一刹那,香味迅速地占领了整个鼻腔,然后让你满脑子想着的都是吃吃吃,一口下去,芳香四溢的叶儿粑从唇齿之间留香出来,让人浑身舒坦。
汤水豆腐脑是当地人非常喜欢的一种美食,以做豆花闻名于川渝的江津人,自然也能把握好这豆腐脑的口感,汤汤水水一碗豆腐脑,吃进肚子里,绝不亚于火锅给你带来的惊艳哦。
所以三天的时间在别人看来很长,在白沙人眼里看来却转瞬即逝,巴不得天天都过元宵节。
花车巡游表演
村民自扎花车场景壮观
连续看过多年白沙元宵节,对于白沙镇的花车巡游,有一种特别的期待。
花船巡游喜气洋洋
倒不是因为花车有多么高科技,因为这些花车都是当地村民自己扎的,为了扎好花车和龙,提前几个月大家就会绘图及筹备,最终经过反复修改,在元宵节这一天让远道而来的观众们大饱眼福。
看,大街上一个个花车摇曳着向人群中走来,走在中间的白胡子老人用他诚挚的微笑向周围的人打着招呼,预示着来年的风调雨顺。
“玉犬”扮相的卡通形象携“福禄寿喜财”五福开道,带领该镇余名群众组成的23支舞龙队、舞凤队、腰鼓队、花船队等民俗表演队伍“长龙”,从白沙镇*府文化广场出发,沿着该镇主要街道开展民俗大巡游。喧天的锣鼓,华丽的服饰,喜庆的妆容和精湛的技艺,让沿途游客目不暇接、大呼精彩。
巡游的花船队伍在人群中穿梭
这些年,热爱非遗的人越来越多,因此,今年的白沙元宵节也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一身川剧打扮的川剧演员来到现场,精美绝伦的变脸技能就这样华丽丽地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引得在场观众一片欢呼。
闹元宵民俗文化表演上,川剧变脸的演员还给居民们不一样的精彩。
竹板这么一打,金钱板也来了。
下午1时20分许,百戏伎艺传承人李龙祥带着6个可爱的弟子们登台亮相。
传统的金钱板表演
“白沙小吃清风味,色相味美独一味,四季小菜嫩尖尖……”只见6个小孩在李龙祥带领下,手持长约一尺、宽约一寸的三块楠竹板在广场上边敲边打,边说边唱,用非遗项目——金钱板的形式,将白沙古镇的特色美食绘声绘色的展现给了广大市民游客。
随后,李龙祥一声令下,孩子们立即熟练的表演起前滚翻、后滚翻、翻筋斗……欢快的节奏,灵动的表情,一个个小武术表演精彩纷呈。其中,由6岁小女娃表演的“柔术含花”,更是技艺高深,赢得满堂喝彩。
杂技艺人带来的节目铁齿铜牙
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时间,但这场“老带新”表演还是让观众看得津津有味,感觉耳目一新。
据了解,这种流行于川渝和贵州的说唱艺术,显示的是居民生活中的琐碎事情,表现出来的确是生活的无穷魅力。
白沙舞出铁水龙
多层次立体景观同类型少见
皓月当空元宵夜,火树银花不夜城。
作为白沙闹元宵活动的重头戏,打铁水、燃焰火和舞龙炸龙历来是市民最期待和最钟爱的民俗项目。当晚7:20,71岁高龄的打铁水老艺人李有伦按照惯例挥棒打出当晚第一朵铁水“礼花”,随即与弟子们默契配合,让一簇簇铁花接连在空中绽放,表演区域瞬间呈现火树银花的灿烂景象。
大凤凰的表演队伍穿过人群
舞龙的队伍在白沙老街巡游
7支舞龙队和3支舞凤队同时舞动着祥龙、金凤在铁花中穿行表演、相互竞技,角逐当晚元宵炸龙最英勇无畏、团结拼搏的表演队伍,场面惊险刺激、扣人心弦、美轮美奂、蔚为壮观。
踩高跷的队伍在老街巡游
铁水表演进行约40分钟后,璀璨的烟花开始在星空中竞相绽放,将活动推向最高潮。今年,白沙元宵主题焰火晚会时长半小时左右,主题为“焰舞白沙·共铸辉煌”,该镇首次采用大型音乐烟花形式,激情澎湃的音乐与“”特效礼花、“大美白沙”大型字幕以及笑脸迎宾、盛世花开、双层瀑布等烟花样式相互融合,呈现热情奔放、绚丽璀璨、气势磅礴的多层次立体画面。现场锣鼓喧天、炮竹震耳,掌声、惊呼声此起彼伏,铁水火花、舞龙炸龙、璀璨烟花交相辉映,形成一片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壮美景象。
非洲朋友变身舞龙高手
太爱中国文化在白沙当幼师
舞龙表演是每年白沙元宵民俗文化活动备受期待的大戏。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龙”的形象不但深深渗透进中华文化,更流传到世界各地,让不少外国友人也对这个东方古国的神秘物种充满了兴趣,舞龙文化已走向世界各地,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之一。
3月2日,白沙古镇元宵民俗文化活动现场,高屋社区舞龙队中出现了一位特殊的表演者,他身穿*色表演服装,手舞龙珠,精神抖擞、步伐矫健,带领着一条威武的龙灯随着鼓乐穿梭、舞动,如果不走到近前见他,谁也不会想到,这位动作规范、精湛的表演者竟是一位来自非洲卢旺达的外国友人。
来自当地一家幼儿园的非洲外教也参加到舞龙的队伍当中
据悉,这位表演者名叫TumusengeJosh,中文名叫文森特,目前在白沙镇一所幼儿园任教。白沙古镇厚重的人文底蕴日益加深着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听说所在社区居委会今年要组织舞龙队参与闹元宵,文森特主动请缨加入舞龙队。文森特怀抱着极大的兴趣跟着当地人认真学习基本动作、队形、线路及造型等等,硬生生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舞龙高手。
文森特高兴地表示,今年能够参与到白沙闹元宵活动,他非常激动,这种亲身体验让他更加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今后如果还有类似机会他一定会继续参加。
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王渝凤钱波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