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记者柏建斌影像张国友王卫星
写在前面:
这一轮疫情之前,“小柏菜”寻味到开化,觅得这汤瓶鸡。
疫情之下,就让我们隔着屏幕云吃鸡,期待早日疫去云散。
“不管多少人,汤瓶鸡只有一份哦。”一身白色厨师服的店老板出门相迎,十分客气。但关于鸡,想多吃一份,却没有商量余地。
师傅姓余,快七十了。说是老板,其实也是厨师,尤其是那汤瓶鸡,还必须得他亲自料理。
“这鸡在炭火上要煨3至3个半小时,临时吃,是吃不上的。”汤瓶鸡在衢州开化算是一道特色菜,要吃上一口正宗的汤瓶煨出来的鸡,只有来这半道上的“途中饭店”。
“来来来,我带你到厨房后面,看看你就明白了。”知道我们是冲着这汤瓶去的,老余还真是好心情。当地朋友说,他那放炭火盆的地方,一般不让人去。
绕过厨房,房子后边屋檐下,是两个大缸。缸里是烧着的木炭,上面放置了几个小罐子,便是汤瓶。
“这个汤水还在沸腾的,已炖了将近一个小时。其它慢火煨着的都快好了。”老余讲,其他菜临时加没问题,但这个汤瓶鸡,每餐都是定量的。
1]一只只破碎的汤瓶,是坚守的印记
“开盖啦,大家小心烫。”老余的妻子将盖子从汤瓶上移开,端上桌。
此刻一股香袭来,再往汤瓶里看,上面一层**的鸡汤深入罐底。
舀一碗汤和鸡肉到碗里,微微吹几口气,闻到阵阵鸡肉香。汤入嘴里,浓浓的,吞咽入喉十分滑爽,鲜香留于口中,久久不去。
鸡肉也好吃,嫩滑不柴,汤鸡有这种感觉十分难得。
鸡是高蛋白食物,食用口感好,而慢炖溶于水的氨基酸及含氮浸出物等等,加盐后味道鲜香。
老余和妻子一起,拿了几个汤瓶过来。
“这只颜色深,是清代的,爷爷手里用过,但底已经破了。”说着他把汤瓶举起,果然看到了底部的亮光。“这个稍大一些,应该是年前后一直在用的,把断了,也成收藏品了。”老余说,这几个是附近徐塘炼制的本地陶,那个窑早倒了。
老余父亲和爷爷的故事,基本与汤瓶有关。
“爷爷叫余崇星。应该是光绪三十四年夏天吧,老家小山村岭里突发大水,许多东西被水冲到岸边,有两个大袋子,打开后发现都是汤瓶,但大部分碎了。”老余说,当时,奶奶便用一些完整的汤瓶炖饭煨鸡,因为味道好邻居们也争相讨要汤瓶。
那个时候,乡村教书先生有到农家派饭的规矩,因为余家饭菜好吃,这教书先生决定不走了。于是,在其私塾读书的孩子都来余家搭伙。“也就是那个时候起,爷爷便索性在村里开起了馆子,一时间汤瓶鸡便出了名,当时不少城里人都赶来喝。”
之后便到了老余父亲余观桃的手上。“当时家庭破败,留给父母只有一间老屋,再就是几个汤瓶了。因为父母离婚,我随母亲来到现在的马金塘坞徐塘村,恰恰是这个徐塘村有一个烧制汤瓶的窑口,想到了还守着小店的爷爷奶奶和父亲,带了几个汤瓶回到了他们身边。”
那一年老余才9岁。待爷爷奶奶去世,小饭店生意越来越差,直到关店。
到了年,已经成家的老余又想起了家里的那些老汤瓶,于是和妻子决定重操旧业。“起初店开在西坑镇,后来几经迁址,年最终建在现在的位置。”老余说,因为地方在开化与附近几个城镇的中间,取名“途中饭店”:“无论店的位置怎么变化,唯一不变的,便是汤瓶鸡的味道,因为这也是对先人的一种承诺。”
2]这一罐汤鸡的品质,从自家的螺蛳木炭开始
从余家爷爷奶奶开店做汤瓶鸡开始,算来也有一百多年了,虽说今天汤鸡的味道无法和那个时候保持一样,但鸡的做法、步骤依然不变。
“从自家做炭开始,没有一点怠慢。”老余指着店外堆积如山的木柴说,他们每年都要砍好柴烧炭,做螺蛳炭。“这样能保持着炭的纯度,不会有别的味道。”老余店里有柴火灶,木柴烧到一定的时候,闷火做炭。“一般来说,当天做的炭,刚好第二天拿来用。”
现在市场上有不少炭,许多还是无烟炭,但试过几次,做汤瓶鸡还得自家做的螺蛳炭好。
“汤瓶也很重要。徐塘窑倒了后就再没恢复,老的汤瓶所剩无几,我们开始找别的地方做。”老余说,定做的汤瓶还不能马上做汤鸡。必须先塞进加了蜂蜜的糯米煮,这样几次以后,再用鸡汤炖,直到异味彻底去除为止。
老余说,汤瓶就是陶罐,表面小气孔比瓷器大,由于在炭火上烧和煨的时间长,如果有异味便会慢慢进入鸡汤内,这也包括炭,如有异味也会渗入。“用汤瓶我们是很严格的,炖鸡的都是专用,不能炖其他的食材。”
汤瓶和炭到位了,接下来就是鸡了。
“我们选择这儿,主要是店后面有山,鸡就散养在山里,除了虫子等野食,只喂粮食。”老余坦陈,旺季店内用鸡量会多起来,也会去收一些农村养殖户的鸡。“但要农家哺育的小鸡,在山上散养天的时间方可。如果是吃饲料长大的鸡,3个小时慢炖后,饲料味会原形毕露,汤不纯。”
“有了这些保障之后,汤瓶鸡的做法还是简单的,一般只加几片生姜,先在锅内过一下水,如果是当地人,会加几个辣椒。”老余再三强调,这鸡必须自己杀,用开水脱毛。
“放进汤瓶后水一次性加满,之后就不能再加了。高温炖近一个小时,然后用炭灰将火盖住,加盐后慢炖二个小时左右。”老余特别强调,时间到了再大火烧一下上桌,马上吃。“如果凉了就不能再回炖,不然鸡就没了鲜香味,肉也会烂糊,不好吃。”
近些年来,一些喜爱美食的名人,比如陈晓卿、杨锦麟等都推介过他们的菜,特别是汤瓶鸡名声很响。
但老余说,途中饭店不扩大,也不开分店。“每天用餐人数有限,尤其是汤瓶鸡要预定,用量要控制,品质也要管牢的。”
大董点评:
最喜途中邂逅的美食,是大自然的味道
最喜欢在途中邂逅的美食。
所谓邂逅就是不期而遇。在途中邂逅的美食,尤其在一些偏隅地方,会充满惊喜。
现代城市发达,食物来源大多已是工厂用饲料生产,味道自然失去鲜美滋味。
曾经和小柏菜约好,要把杭州周边的夫妻小店吃遍。所以每次小柏菜发现的小店,我都会悉心记录下来,期待有一天去邂逅。
人未到,心已行。
在山间笼翠中,螺蛳木炭火罐汤鸡,是大自然的味道。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