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一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云中医圕bull翰墨学堂抗疫名论名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酒渣鼻的医院 https://m-mip.39.net/man/mipso_8733706.html

各位云中医的亲爱读者和校友们:

回首中医数千年的历史,先贤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成为今天抗疫的国之重器。挖掘研究中医药宝库,研读体会中医药典籍,守正创新,对于我们今天和将来防治疗各种已知和未知的传染病,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感于此,我们联合基础医学院讲授中医经典课的教师,编写了这册《抗疫名论名方选读》,选取了历代经典著作中有关于疫病治疗的名论、名方以及方论,汇集成册,作为本届活动的导读本。今天我们选取的名方选读是《抗疫名论名方选读》——烂喉痧,希望为大家进一步的研习提供索引。

抗疫名论名方选读——烂喉痧·原文

阳*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阴*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蜀椒主之。

升麻鳖甲汤方

升麻(二两)当归(一两)蜀椒(炒去汗,一两)甘草(二两)鳖甲(手指大一片,炙)雄*(半两,研)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

——东汉·张机《金匮要略》

伤寒病证在表,或未发汗,或经发汗未解,或吐下后而热不除,此*气盛故也。*既未散,而表已虚,热*乘虚出于皮肤,所以发斑疮瘾疹如锦文,重者,喉口身体皆成疮也。

——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

(玉钥匙方)治风热喉痹,及缠喉风。

玉钥匙方

焰硝(一两半)硼砂(半两)脑子(一字)白僵蚕(一分)。

上为末,研匀。以竹管吹半钱许入喉中,立愈。

——南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疫疠秽邪从口鼻吸受,分布三焦,弥漫神识,不是风寒客邪,亦非停滞里症。故发散消导即犯劫津之戒,与伤寒六经大不相同。今喉痛,丹疹,舌如朱,神躁暮昏。上受秽邪,逆走膻中,当清血络,以防结闭,然必大用解*,以驱其秽,必九日外不致昏愦,冀其邪去正复。

疫*,口糜丹疹,喉哑,治在上焦。

——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其人正气适亏,口鼻吸受其*而发者为感染;家有疫痧人,吸受病人之*而发者为传染,所致虽殊,其*则一也。

烂喉疫痧,以喉为主,烂喉浅者疫邪轻,烂喉深者疫邪重。疫邪轻者易治,重者难痊。医者当视其喉,喉烂宜浅不宜深也;观其神,神气宜清不宜昏也;按其脉,脉宜浮数有神,不宜沉细无力;察其痧,痧宜颗粒分明而缓达透表,不宜赤如红纸而急现隐约也。合而论之,以定吉凶。

——清·陈耕道《疫痧草》

夫烂喉丹痧者,系天行疫疠之*,故长幼传染者多,外从口鼻而入,内从肺胃而发。其始起也,脉紧弦数,恶寒头胀,肤红肌热,咽喉结痹肿腐,遍体斑疹隐隐。

——清·高秉钧《疡科心得集》

治疫喉之关键,唯在善取其汗,有汗则生,无汗则死。

首当辛凉透表,继用苦寒泄热,终宜甘寒救液。兼痰者清化之,兼湿者淡渗之,兼风者清散之。辛温升托皆在所禁。

疫喉痧皆由口鼻吸受疫疠不正之气而得,方中当参入败*之品更妙,或加芳香逐秽一二味尤佳。

疫喉初起,先取鲜土牛膝根汁一茶盅,内麝香一厘和匀,隔水炖温服,先吐痰涎,然后随证进方,亦可移重就轻。如遍身皮肤紫赤,痧点颗粒不分,即当除去麝香为要,再列首吐法数条参酌用之可也。

又云:闷痧之证,最为凶恶,咽喉腐溃,汤饮难受,壮热神烦,遍身紫赤,颗粒无分,肢凉脉伏,舌苔灰白,垢腻满布,面青目瞠,口紧流涎,指甲色青,胸满气粗,搐搦谵语,自利溲短,以上等证,百无一生。

(清咽养营汤)

治疫喉痧透,舌绛无津,脉数,少寐,筋惕肉瞤等证。

西洋参(三钱)大生地(三钱)抱木茯神(三钱)大麦冬(三钱)大白芍(二钱)嘉定花粉(四钱)天门冬(二钱)元参(四钱)肥知母(三钱)炙甘草(一钱)

水四钟,煎六分,兑蔗浆一钟温服。余*仍盛者,加乌犀角。

——清·夏云《疫喉浅论》

(清心凉膈散,一名桔梗汤)即凉膈散去硝、*,加桔梗。余氏又加生石膏,为治疫疹初起之良剂。

(锡类散)

象牙屑(焙)珍珠(各三分)飞青黛(六分)梅花冰片(三厘)壁钱(俗名喜儿窠,二十个,用泥壁上者,木板上者勿用)西牛*人指甲(男病用女,女病用男,分别合配,各五厘)

研极细粉,密装瓷瓶内,勿使泄气。专治烂喉时证,及乳蛾、牙疳、口舌腐烂。凡属外淫为患,诸药不效者,吹入患处,濒死可活。

雄按:此方尤鹤年附载于《金匮翼》,云张瑞符传此救人而得子,故余名之曰“锡类散”。功效甚著,不能殚述。

——清·王士雄《温热经纬》

(珠*散)治风痰火*喉痹,及小儿痰搐惊风。

珍珠(三分)牛*(一分)

上研极细,或吹或糁。治小儿痰痓,以灯心调服二三分。

——清·董西园《医级》

又有一种烂喉丹痧,……鲜生地为此证清营泄热必用之药,欲兼疏散之意,重则用豆豉同打,轻则用薄荷叶同打,均可。丹皮清血中伏热,且味辛主散,炒黑用之最合。银花清营化*,元参清咽滋水,均为此证必用之药。

——清·柳宝诒《温热逢源》

时疫喉痧,由来久矣,壬寅春起,寒暖无常,天时不正,屡见盛行。……独称时疫烂喉丹痧者何也?因此症发于夏秋者少,冬春者多。乃冬不藏精,冬应寒而反温,春犹寒禁,春应温而反冷,经所谓非其时而有其气,酿成疫疠之邪也。邪从口鼻入于肺胃,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暴寒束于外,疫*郁于内,蒸腾肺胃两经,厥少之火,乘势上亢,于是发为烂喉丹痧。

丹与痧略有分别,丹则成片,痧则成颗。其治法与白喉迥然不同。白喉忌表一书主滋阴清肺汤。……而时疫丹痧,初起则不可不速表,故先用汗法,次用清法,或用下法,须分初、中、末三层,在气在营,或气分多,或营分多,脉象无定,辨之宜确。一有不慎,毫厘千里。

先哲云,丹痧有汗则生,无汗则死。金针度人,二语尽之矣。故此症当表则表之,当清则清之,或用釜底抽薪法,亦急下存阴之意。谚云,救病如救火,走马看咽喉,用药贵乎迅速,万不可误时失机。

(凉营清气汤)

专治痧麻虽布,壮热烦躁,渴欲冷饮,甚则指谵语妄言,咽喉肿痛腐烂,脉洪数,舌红绛,或黑糙无津之重症。

犀角尖(五分,磨冲)鲜石斛(八钱)黑山栀(二钱)牡丹皮(二钱)鲜生地(八钱)薄荷叶(八分)川雅连(五分)京赤芍(二钱)京元参(三钱)生石膏(八钱)生甘草(八分)连翘壳(三钱)鲜竹叶(三十张)茅芦根(各一两,去心节)金汁(一两,冲服)。

如痰多,加竹沥(一两,冲服)。珠*散,每日服二分。

——丁甘仁《喉痧症治概要》

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