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一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独流老醋ldquo守艺人rdquo [复制链接]

1#
北京皮炎正规医院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

津云新闻记者王曾

褶皱的冰凌是南运河水对这个冬天最初的记忆。南运河静海独流段,老桥边的焖鱼馆散发着浓郁的香气,焖鱼、独流合炒是独流美食的代表,这两道菜都离不开一味重要的调料—独流老醋。很多人通过味蕾记住了独流这座千年古镇,酿醋技艺在古镇里传承了多年。寒风夹杂着醋香味儿飘到古镇上,似乎让“三九天”温柔了些。醋香味儿来自天立独流老醋厂区,年全国劳动模范、天立独流老醋股份有限公司制醋车间技术培训小组组长51岁的陈明友和工友们正在酿醋,传统的技艺陈酿着时间的味道。一门之隔穿越酷暑和寒冬“三九”第一天,寒潮如约而至,六级寒风打在脸上,有些许疼痛。静海区独流镇天立独流老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立”)厂区门口,买醋的人排起了长队,人们大多拎着塑料壶前来,在他们看来,散醋比包装醋更地道。前来接待的员工告诉记者,他们正在集中学习制醋车间技术培训小组组长陈明友的先进事迹,不久前陈明友被评为全国劳模,这是公司里的大事、喜事。在这名员工的带领下,记者前往制醋车间,厂区里醋酸味儿更加浓郁了,途中穿越40多年前的老厂房,这里的每个车间依旧在运转,墙角陈旧的粗坯痕迹向过客诉说着历史。新厂区包裹着老厂房,像是表达新伙计对老师傅的尊敬之情。制醋车间是一排排平房,车间外是陈醋晾晒厂,醋缸上方的铁板表面覆盖着一层冰渣。制醋车间门口的纯棉门帘非常厚重,需要双手合力才能掀起。掀开门帘,一股热浪卷着浓浓的醋酸味儿扑面而来。屋里悬挂的温度表显示37℃,陈明友和同事正在翻缸,每人一把铁铲,在均匀的翻转下,红棕色的醋坯子冒着热气,粮食颗粒仿佛被“唤醒”。屋里的74口缸,翻一遍下来就要2个多小时。他们每人一件单薄的外套,屋里屋外一门之隔便是酷暑和寒冬。铁锨每翻转几次,陈明友都会抓一把醋坯子闻闻。“独流老醋发酵工艺核心是‘一次发酵,两次成熟’,上面的坯子熟了,翻到下面,把下面没熟的坯子翻上来继续发酵,翻缸时候得随时看、闻、尝,这样的活才地道。”陈明友说。陈明友把制醋的工序称之为“活”,活好不好除了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外,工人的经验是关键。用陈明友的话说,制醋车间是公司的核心部门,是独流老醋的“灵*”,车间里的活不是所有人都能胜任,干这种活,人得有“灵性”。匠心酿造好醋制醋车间是公司淘汰率最高的地方,自从陈明友来到车间,已经有上百名工人被淘汰转岗。年,陈明友担任技术培训小组组长以来,亲自淘汰了数十名工人。陈明友说,制醋车间经常做的是翻、抖、搂、挑、扒几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讲究,比如翻缸时,一铲子下去不能把成熟的坯子和未熟的坯子混合在一起,否则转天坯子就发黑废弃了。夏天发酵车间温度能达到40℃,坯子发酵特别快,如果遇到突然变天降温,必须立即返回车间采取措施,否则一旦温度、湿度控制不好,车间内的坯子就坏了。制醋车间的工人不能偷懒也不能勤快,随时观察坯子的火候,不管白天黑夜,不管刮风下雨,只要火候到了就必须进行下一步操作,怠慢不得。说到这,陈明友看了一下时间,立即打断了采访,一路小跑进入另一个发酵车间,掀开盖帘,用木棍搅拌了几下醋坯子,还凑上去闻了闻。“这缸就快熟了,赶紧来几个人上手。”陈明友大声招呼工友。陈德润第一个跑了过来,他是陈明友的徒弟。陈德润告诉记者,制醋很多环节需要自己体会,别人的经验始终是别人的,完全套用,不见得酿出好醋,必须把经验转化到自己身上。有时候不用掀开盖帘,一摸缸体就能知道缸里的温度和湿度,就知道接下来该干什么,这些经验需要自己体会。在陈德润看来,制醋车间的工作非常辛苦。每年六月开始车间就进入“三伏天”,寒冬腊月车间却像夏天,发酵好醋坯子需要转运到淋醋车间,工人们一出一进需要随时换衣服。双手常年泡在水里,冬天经常裂开口子。即便如此,制醋车间的工人没有抱怨,他们知道手里的活意味着什么,他们陈酿的不仅是时间的味道,也是独流老醋那口百年老味儿。从建筑工到制醋工的转型在制醋车间待了十几分钟,记者的眼睛就不自主的流泪,陈明友说这是长期暴露在醋酸中的原因,而当下还不是醋酸浓度最高的时候。长期沉浸在醋酸中,虽然不容易感冒,可眼睛却变得娇气,有时候会不自主的流泪,很多人认为陈明友太感性,动不动就爱哭。说到这,几位工友不禁笑了起来,陈明友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陈明友不太善于表达,用他的话说,自己就是一个农民,从小受大累,不太会说话。陈明友是土生土长的独流人,年轻时是一名建筑工人,靠着一身力气挣钱贴补家用。制醋是独流的传统产业,当年南运河边的制醋作坊有十几家,制醋的配料连小孩子都会背,制醋工每天挑着水桶去南运河边打水,当时人们认为好水出好醋,甘甜的南运河水是独流老醋的精华。年,天立招聘工人,家人极力推荐陈明友去应聘,在家人看来天立是大企业更有保障。可陈明友觉得,自己做建筑工收入还不错,拿到手的工资比天立多,况且自己虽然明白制醋的配料,可从没上手尝试过,一切都得从头学起。最终,陈明友拧不过家人,只好去应聘。应聘成功后,陈明友被安排到了制醋车间,带领他的师傅名叫郝恩和,当年已经65岁了。陈明友从学徒做起,每天的工作就是听和看。在陈明友看来,制醋过程重复而枯燥,技术上没什么难度。几个月后,陈明友上手制醋,醋坯子的成色看上去不错,翻缸也是按照师傅的模样做的,可醋的产量就是上不去,味道也差了些火候。陈明友尝到了失败在滋味,但他不想就此服输,可又不明白错在哪,郝恩和告诉他:“你的心思没在活上。”这一句话点醒了陈明友,制醋不像搞建筑,只要肯出力气就能出成绩,它需要静下心来,一丝不苟地观察醋坯子的发酵过程,需要随时调整发酵室温度、湿度,心浮气躁出不了好活。当年郝恩和做了3年学徒才有资格上手制醋,那时候师傅不会直接告诉学徒制醋的配料、工序等,都需要学徒观察熟记。如今,配料、工序都已经公开化,学徒时间大大缩短,然而能否制作出好醋,还需要学徒用心去做。独创醋酸发酵新工艺入行28年,陈明友每天守着几百口酿醋大缸,别人都觉得枯燥,可他却乐在其中。陈明友说,每天都能闻到不一样的醋酸味儿,能看到不同的发酵场景,哪缸好哪缸坏,为什么好为什么坏,在探索和发现中寻找挑战。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陈明友发现,发酵后期,原料有发酵不彻底的现象,不仅造成原料的浪费,同时由于淀粉浓度含量过高,酵母的活性受到抑制,酒醪酒精度较低。针对这一现象,陈明友在传统制醋工艺的基础上总结创造出新的醋酸发酵工艺。传统工艺酒醪酒精度为6.8%—7.2%,淀粉利用率21%左右,改进后的酒精度达到了7.2%-7.8%,淀粉利用率将近翻了一倍,为全国制醋行业领先水平,车间的产醋量也从原来的公斤提高到了公斤,每个发酵室一年可增加元的收益,每年为公司增收余万元。今年冬季气候多变,往年的制醋经验不太适应这个冬天,如果照搬照抄势必影响产量。陈德润说,气温和湿度的多变,对制醋的火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他小组很多工友找到陈明友请教,他除了头口传授外,还亲自到其他车间操作示范。入冬以来,每个车间都顶住了气候变化的压力,保证了产量和品质。天立*总支书记、董事长张殿英告诉记者,天立独流老醋有三百多年的酿造历史,清朝时曾是宫廷贡品。如今,产品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以及东北地区非常畅销,占据全国食醋市场3%的份额。独流老醋之所以广受欢迎,和制醋车间是分不开的,制醋和做人一个道理,独流老醋不仅传承着大运河水的味道,也包含着一代代工匠的性格和匠心的味道。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