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白天发起,在本县宗艾下洲村宣了一场“挠”文化,百人热情高涨挥长棍挑搅,恢宏场面登上了省、市各大媒体,外地食客王雅娴慕名前来,录制了做“挠”的全过程,末了嘀咕:这不就是用料考究的鸡食吗?
“挠”算是寿阳的“独一味”了。用字面意思无论如何扯不清。给一位远方的朋友讲解过,说,水开了放米,再放菜。豆角、土豆、酸菜都可以,然后虚虚的搁一层干面。玉米面、白面、荞面、杂粮面都行,面的中间留个孔让锅里的汤滚开着……滚到水少得看不见了,再小火焖。焖到似糊非糊的状态。撒离火后使劲拧,拧成团。当地有“要吃好挠,拧上九十九遭”的说法。拧好了,然后蘸上辣的、酸的各种佐料,吃一口,就是那个字“爽”!
朋友听得云云雾雾,根本不明其所以然。说句大话,如果从来没有见过和吃过,就算想像力再丰富的人,他也形容不出挠的风味!恰好,隔了不多时,她去大寨做“核桃露——背后的……”专题访谈,路过我家,是晚上。吃什么?当然是久闻其名的“挠”了。鲜豆角、新小米先上火煮到五成熟,面配得比例恰当,火候更要掌握好,不能丢了咱寿阳人的手艺。挠尽心尽力做好了,要吃得上口佐料也非常重要,青辣子切得足够碎配*瓜丝就那样原味装盘;红、绿辣椒小丁、葱花、姜丝先暴烧再小火炖出西红柿酱,做好撒一撮香菜是主蘸料;油、盐、酱、醋、生葱放一小碗也很必要;削了皮镲个土豆多放点酱油熬成糊是传统的蘸料,不能少。
女友可能没见过挠的吃法和这阵势,看着我们,依样画葫芦……一会儿用西红柿蘸料,一会儿又换成土豆糊了,生油生醋也尝了尝。那顿挠吃得痛快淋漓,满头大汗。女友是性情中人,能弹会唱还能喝点小酒,我拿出点家乡的纯粮酒给她助兴。她喝了两小杯,说,有意思。有味道。原来这就是挠?吃挠了!!她用筷子大大的吃了一口,然后,半闭着眼睛,一只竹筷敲着碗,吟唱起当时流行的《蒙古人》。辽阔的草原/是哺育我成长的摇篮/养育我的这片土地/当我身躯一样爱惜/沐浴我的那江河水/母亲的乳汁一样甘甜/这就是蒙古人/热爱故乡的人……情景交融,一句“热爱故乡的人”唱得我们都眼眶湿湿。女友是东北吉林人,上有老下小的不能常常潇洒走天下。至那以后,多少年过去了,多少个日子一天叠着一天过去了,我们再没见过面。但永远忘不了一起吃挠的那个夜晚。热气腾腾汗水淋淋的情和意!!!寿阳的“独一味”挠最能营造饮食文化氛围。
寒冬腊月或是阴雨连连,一家人也可以是几位亲友围坐在一起,中间放一锅刚撤离火的挠,吃吧,聊吧。团圆呵……幸福不就这样?幸福的日子不就这样?
相关链接
食在寿阳,长寿之乡的餐饮风格
温情暖胃的“搁富饭”
饺子+头脑,幸福团圆,味在之中……
豪情又朴素的“老八碗”
*金早餐——稠饭
奔放的“腊八豆”
题图:亚榕图:孙卫红部分自网络制作:木火通明
“乡土风,地方情”每周三更新,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