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语将不定期的推出独食系列,所谓的独食是指马语一人觅食,觅的食都是马友在账号里推荐的,可能是炖罐,可能是盖浇饭,可能是捞化也可能是牛滑等等,总之,是适合一个人去吃,且还想回头吃的。
众人众口味,每位马友精心推荐的独食可能不适合你也不适合我,马语也仅从个人喜好做个介绍,权作参考。位置
我是邵武人
又到一年高考季,每年这个时期,我都会做一些相类似的梦,梦回邵武一中,鸡爪梨树下的教室,和许多只能在梦中记起的同学一起晚自习,要参加高考了,一般都是数学考试,不是笔没带就是找不到考场,紧张中醒来,大喘气中安慰自己,高考已经过去了,我已经工作许久了。
我生在福清,读书在邵武,工作在福州,我总说自己是福清人或邵武人,尤其爱称自己是“邵屋另”,身边最好朋友几乎都是邵武同学,在邵武留下了太多的人生中难以磨灭的回忆。
邵武包子
爱吃是与生俱来的,我打小就不爱吃早饭,一大碗滚汤的稀饭至今都没办法接受,所以我的读书生涯基本都是没有吃早饭就去上学,我的父母也从来没有想过要给我吃早点的钱,中午放学时候,胃饿的发痛,从邵一中沿着五一九路回家,最让我抓狂的就是东风饭店包子,也只有八十年代读书的人还记得东风饭店,医院的那个路口,一口摆在门口的大铁锅翻滚着酸汤,蒸笼上层层叠叠的肉包子散发着无比诱人的肉香,在那个缺少油水也没钱的年代,能吃上一粒都是奢求,我不止一次的发誓要好好读书,将来工作领了工资首先要去的就是东风饭店痛快的吃包子配酸汤,还要喝两碗。
还有小商品市场曾经有家包子铺,许多人应该记不得了,大概是85年,我读初一,每天和同桌德勇一起走路放学,看见这家包子只敢咽口水,兜里一个钢镚都没有,终于有一天,我们俩决定要攒钱吃包子,印象极深,包子一粒两毛钱,我们两凑了几天只有一毛九,德勇鼓起勇气说只有一毛九能否卖个包子,我在边上紧张半死生怕老板不卖,好在老板答应,给我们一粒粘在蒸笼去了一块外皮的包子,一人一半,刚到手就塞进嘴,舌头几乎烫出泡,没两口就咽下去了,把指尖上的油汁舔得干干净净,剩下回家的路几乎是蹦跳回去,喜悦之情今天还能回味。
邵武的包子就是那么诱人,它并没有啥特殊,只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给我们留下美食的记忆如此强烈,以至于在后来的吃包子历程中潜意识中都把吃到的包子和邵武包子做个比较。
张元包子店
在福州吃这么多家包子,还就江厝路老杨包子口味最接近邵武风味,简单来说就是不甜,油,汁水多,肉粒粗。今天要写的这家张元包子在邵武可是包子铺名店,在福州要不是五群的几位马友在议论,我是不会注意到的。当我看见她们谈论说好吃尤其是邵武的包子时候,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回忆,于是在隔日的周六,起个大早,骑车探个究竟。
店址
张元包子在长福路北端,王庄荷园大门正对面,边上有个天君庙。
一进店,看老板说话就知道邵武人,邵武人说普通话有个特征,就是尾音拖长,经常有个呢喏哦,比如我们约朋友吃饭一般就是说“什么时候一起吃个饭”,邵武人会说“什么时候一起吃个饭呢”,而且这个呢的尾音还特别长,一听就知,一知就舒服,一舒服我的普通话也变了,老板,你这个包子很好吃哦哦哦哦。
店里主要就是小笼包,没有大肉包,老板和我聊说他们是邵武张生包子的亲戚,来这里开包子铺五年了,这个“了”至少三秒,他们只用新鲜腿肉,不用冰鲜肉更不用冻肉,每天就卖到中午,卖完收工。
小笼包
包子皮可能没有许多精加工的包子铺那么好看,但老板就在边上包,你会觉得这才是手工包子,很多那些长得一模一样褶子都相差无几跟它相比真还有点不放心。
咬进去,对了,就是这个味,不甜,肉馅里面吃得出每一粒小肉丁,和绝大多数绞成泥尝不出肉在哪的包子有天壤之别。
蒸饺
蒸饺真难看,但好吃,蒸饺是沙县小吃的招牌,但很多沙县店觉得麻烦所以渐渐大家都吃不到了。
有了包子肉馅,这个蒸饺就差不到哪里去。
拌粉
太油,挑着吃,碗底半斤油。
打包回家冷冻慢吃,早餐煮个扁肉,卤蛋小笼包,干部标准哎哎哎。
你说张元包子做得好,我认为不尽然,他只是中规中矩,包子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说他好是因为太多的包子店做得差,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更不要说什么边角料淋巴肉纸箱,好坏都是相比较而言,正是有这么多昧着良心赚钱的包子铺,才有我推荐的张生包子。
▼给马语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