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一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外地风味美食武汉消亡史武汉美食榜 [复制链接]

1#
SEO百度优化求职微信群 http://www.cgia.cn/news/chanye/1663511.html

老武汉人大多知道,大汉口当年有个别名叫“东方的芝加哥”,原因是当年的汉口“驾乎津门,直逼沪上”,仅汉口特别市一地,对外贸易总额占了全国对外贸易额的10%,稳居国内第二。所以国内所有城市里面冠之以大的只有两个,一个大上海,一个大汉口。

这些陈年历史不要说对年轻人,就是对我这样的老杆,也觉得抽象的很。前年跟着三联的小玮采访何祚欢老师,谈起武汉小吃何老师有句话让我惊着了“汉口为什么好吃的多?那时候人多,有钱人也多,三十年代汉口的常住人口比北平常住人口要多一倍,当然好吃的多!

所以我一直都认为,武汉为什么会被称为早餐之都?武汉人为什么有过早的习惯?都是和武汉在国内较早开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有关。

当年的武汉,西风劲吹,城市化进程极为迅猛,吸引了大量的就业人口。湖南人经洞庭北上,在鹦鹉洲、宝庆码头大展拳脚,霸蛮汉口;徽商、晋商于此,鳞次栉比的商铺,展现晚清商人最后的芳华;英美的洋行、法兰西的电影、俄罗斯的砖茶厂遍布汉口;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食材、烹饪技法,于斯荟萃,令荆楚菜肴得以极大丰富。

可以说,当年的武汉绝不仅仅是湖北人的武汉,而是在与全世界在交流,同时也承担了中国内地学习和消化西方世界先进文化和生产力的桥头堡功能。依托长江入海,万里茶道,它就是一个国际性的商埠。

“张氏抵鄂之年,应为湖北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起点。”当年曾经有人诟病鄂督张之洞选址汉阳做为钢厂所在地,而不是放在出铁矿的大冶或者出煤的萍乡,觉得从经济角度来看不可理喻!殊不知,当年修建钢厂,需要大量的国外技术人员,没有汉口租界提供的居住和生活条件,根本留不住这些人!

在那个风雅的年代,一碗热干面起自*陂之油面,一笼汤包有着淮扬的基因,一份豆皮难免离不开湖北乡村的豆丝,更不用说那些精致的点心、汤圆,都有各自渊源……

所以,武汉的餐饮业有这么一个奇观,有大量的餐饮老字号明明是武汉土生土长的品牌,陪伴着武汉人朝夕相处,可口味却是异乡风情,甚至是异域风情。

然而,随着建国后公私合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迅速崛起,身居内陆的武汉渐渐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很多外来风味名店承受不了改革的阵痛,城市的大变迁背景,以及新时代人们口味的挑剔,纷纷陷入窘境……

那些外地风味的老字号,不应该被忘记。

1.苏派:四季美

四季美,创始于年,武汉人吃汤包的首选,延续98年的中华老字号。经徐大宽、钟生楚、徐家莹等几代大师的传承,这味汤包不仅是邻里街坊的眷恋,也是外地游客,包括毛爷爷等的至爱。

四季美,将发源于淮扬的汤包品种移植到武汉,并针对湖北人口味做出了工艺和配料的调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派汤包,具有皮薄、馅嫩、汤鲜、味美的特点。

年,为给武汉二号线让路,原在江汉路步行街天桥下的四季美老店拆迁,曾给与四季美重创。几年后,在*府支持下,四季美得以复兴。除了坚持传统的汤包外,还多番尝试推出了新品,活力十足,青春十足。

在其吉庆街旗舰店,鲜肉、虾仁、西红柿、香菇四喜汤包,寓意四季美好、喜上眉梢。其大汤包颇受年轻人喜欢,硕大个头,汤汁晃晃悠悠,很是喜人。等到秋日,还可以吃到江城独一味的蟹*汤包。

2湘派:福庆和

福庆和是武汉牛肉粉的鼻祖。

年,先后于长沙、武汉挑担子修理雨伞木屐、借住关帝庙同乡刘五爷家的沈少(也有写作绍)忠、沈宪阶兄弟看到*陂人挑着米粉担子卖粉生意不错,随效仿之,花了二十块大洋搞了个米粉担子,走街串巷卖粉。

年,以沈宪阶为经理的福庆和粉面馆在六渡桥下首号开张。米粉与面条花色多样,有牛肉、卤汁、三鲜、冬菇、墨鱼、虾仁、蟹*等,其中以物美价廉的牛肉、卤汁最受欢迎。

年,全国上下推动公私合营,“福庆和”和武汉大多数老字号一样,被纳入武汉市饮食管理处。作家池莉对福庆和很是情迷,看她在《水与火的缠绵》中写的就口水直流:“福庆和米粉馆,大汤碗,洁白的米粉,大片的牛肉,金色的红油覆盖着热腾腾的原汤。大家都说从没有吃过这么香的牛肉米粉,福庆和万岁。”

上世纪八十年代,福庆和转型不成功,进入衰退期。年,迁往新址的“福庆和”再也经营不下去,被六渡桥百货公司收购转行,黯然落幕。

3粤派:冠生园

冠生园创始于上世纪30年代初,最初是冼冠生在汉口开设的小作坊,在江汉路号,经营糕点和面食。后来,经营酒席,以粤菜粤点名,其爆虾仁广受好评,颗粒大,白如玉,色香味俱全。建国后,“三烤两包”(烤叉烧、烤鹅、烤乳猪、豆沙包、叉烧包)和“鸡丝烩蛇羹”最具特色。

90年代,由于经营不善,冠生园多年来连续亏损,资不抵债。年,负债更高达一亿元,而资产却只有不到万元。当时,在无力回天的情况下,他们选定了武汉添地集团来进行改制。随后,陷入改制“黑洞”。如今,冠生园再生,可早已经不是往日的冠生园了。

4川派:芙蓉酒楼

位于江岸区汉口中山大道号(扬子街口人行横道对面)。离江汉路步行街几步之遥。逛完街,正好去吃他家最有名的抄手。抄手个大,肉馅鲜美,汤汁醇厚,喜欢辣的就吃酸辣味的,不爱辣的可以选择原味鸡汤的。

当然,其川菜也平价味美,如鱼香肉丝,麻婆豆腐,清炒虾仁,糖醋里脊,蜜汁猪手,剁椒臭干子,水煮鱼片,脆皮猪手,宫保鸡丁,半条鱼等等。

如今,芙蓉酒楼已是今非昔比。

5津派:德华楼

德华楼,是武汉饮食业的老字号,位于武汉市江汉区汉口三民路66号。年,天津人李焕庭在汉口创建“得华楼”,也就是德华楼的前身,主打京津菜肴,名菜由红烧鲍鱼、三丝鸡翅、三鲜海参、溜桂花片、抓炒鱼片等。建国后,在保持京津名菜、名点的基础上,他们开发了不少新产品。由特级面点师余东海、特二级面点师王永中开发了“银丝卷”“莲蓉包”“寿桃”等。

随着昔日的天桥拆迁,为给地铁6号线让位,德华楼搬到了清芬一路库玛大楼的背后。如今,德华楼仅剩下传统名吃“德华水磨年糕”与德华包子了。

6浙派:五芳斋

地处武汉中山大道号,年由倪锦财创办,起初仅几十平米,以节令食品——汤圆、粽子而闻名遐尔。年,由原来两层楼扩建为五层,一楼供应风味小吃,由宁波汤圆、板油豆沙粽、宁式鳝糊、苏式糕团、苏式汤包、三鲜蒸饺等50多个品种,二楼火锅,三楼小炒,四楼酒席,五楼高档喜宴,配有歌厅、舞池。

年2月,浙江五芳斋收购武汉五芳斋,五芳斋实现联姻。值得一提的是,武汉五芳斋速冻汤圆至今还在使用最传统的糯米粉人工吊浆工艺。

7俄式:邦可

年,两个俄国人,邦可和扬格诺夫,合资在原属俄租界开了一间西餐店,名叫“邦可食品店”。店主之一扬格诺夫是个面包师,自制俄式糕点,大列巴、油炸牛肉面包、开面点心等,还会做很地道的西餐,牛排和罗宋汤,地道的俄式口味。

餐厅隔街对面的今健康幼儿园内的一块地,先前叫“邦可花园”,是邦可西餐厅老板邦可的私人产业,生意做起来之后,俄式糕点吸引的不仅是俄国侨民和其他国家的侨民,还有华埠的居民,大家争相前来购买,“邦可”的牌子从此打响。

如今,邦可西餐厅只能梦里觅踪影,而武汉俄餐也成往事。

结语

数百年来,一个城市兴衰,与每个居民、每个行业密切相关。城市兴,则餐饮先兴,诸色菜系荟萃;城市衰,则餐饮最先草木皆兵。

当年大武汉直追上海,各种风味百花齐放,融合为武汉的一部分,等体制一旦僵化,城市一旦停滞,老字号们也纷纷倒闭,一蹶不振。近些年,武汉重振复兴,跃居新一线城市,老字号如四季美等也得以再兴。这说明,武汉这座城市有着极大的肚量,有着澎湃再起的胸怀。

疫情终将过去,期待阳光再次打在每个餐饮人的脸上!

作者:片片、舒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