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一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商报副刊让诗意如鱼得水评王亚明在你 [复制链接]

1#

月如钩/文

读完亚明先生如珠似玉的诗篇,心有所动。无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他的老友王瑞来教授撰写的序文《诗由情生》,纵横捭阖,义理圆融,让人无处着墨。可见,好文章并不是什么都好,有时却是拦路虎,一见心惊,再见气短,令人无比委顿。

▲《在你的海里不需要岸》书影王亚明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年10月

(一)

少好李白老好杜,心思无由转沉郁。喜好如此,写诗更是如此。

王瑞来教授说,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与亚明同时学诗、写诗。遗憾的是进入大学之后,一头钻进故纸堆,人生大幅度转弯,成为一个诗人的梦想落空。

王瑞来教授描述的这种现象是常态,人生曲里拐弯,曾经以为天长地久的事,几经沉浮,兴意阑珊之后,常常忘了初心。尤其写诗填词,都是意气用事的行为,随着经历渐广,阅历见长,过去一个无意的眼神就能让人浮想联翩,现在一个有意的怒视都让人视而不见。为何?皆因那层“油腻”包裹了触角,也因尘世俗务占据了内心。敏感退场,钝感张扬,真的没法子。

由此,亚明先生的坚持就显得尤为可贵。

▲王亚明16岁就开始了诗歌创作。年6月1日,他在《伊春日报》上发表处女作《小小的银针》,从此踏上了诗和远方的路途。先后在《当代诗歌》《中国青年报》《文学报》等著名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作品,并有诗作收入《黑龙江—诗歌选》。

(二)

诗人词家,皆为情感丰富之人,观察细腻,总结新奇,表达到位。

写诗或者爱好诗词的好处,我以为,就是两个字:“简洁”。

世界极其丰满,诗人要让它骨感。于是,去掉浮华,去掉水分,去掉庸常;抽取根本,抽取精华,抽取典型。这是第一境界,类似读书,先把厚书读薄,把世态人情,自然风物淬炼成独一处和独一味,可以疗伤,可以佐酒,可以激扬青春,可以起衰振弱。

然,良药苦口,非诗家所为也。这就进入到第二层境界,类似把书读厚。厚的,不是形式,而是内容的浓郁,厚重得化不开,以一当十,当千当万,如同浓缩的铀,是铀的爆发,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第三重境界,类似把书读活。诗人笔下流淌出来的性灵文字,让人有代入感,让人读后如对己言,共鸣、共振、共情。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如此春江花月夜,干卿底事?再看看,就明白此夜和此人此事相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我们都是人类的一员,古时的江月,现时的远山,都如棋局,由我观之,与我相联。

“简洁”是诗的形式,也是诗的内容,更是诗意所在。简洁明快,不啰嗦,有激情。往后余生,希望每个人都有自己诗意的人生。

▲王亚明曾说:“诗人至少应该是半个哲学家,没有思想的诗是立不起来的。”

(三)

换个角度看人生,人是线性地活着,我们的努力就是把线尽量拉长,但长度有限,无限的是这根线的高度、深度和温度。

很是佩服写诗的人,因为有情。人生自是有情痴,读亚明先生的诗集,首先感受到他的有情有义。

他在《怀念妻子》写道:“晴空里写满你的名字/遥望中找不到白云的容颜。”以后诸多诗篇中,都有妻子的音容笑貌。

朋友是人生永远的陪伴和不离不弃。他在《致远方》中说道:“真情是面对你的苍老/也能感知英俊和美丽/怀念是看到你的名字/也能读出特有的诗意。”说得真好。

亚明先生感情细腻。无锡三岁的小女童,在炎炎烈日下,为爱犬撑起自己的小伞,这样的善良,能让他专门写一首诗:“现代牧童/在都市放牧阳光。”更有残酷的生活,让人感觉到他的情义无价。《好人杨发》写的是他小时候的一个“疯子”邻居,因为情感问题受到打击,但他是一个好人,“不向人泼水和抛泥/也不恐吓妇女和孩子/常把别人给的食物/送给街上的人吃。”杨发面对骚扰,唯一的反抗是哭泣。想到北方的冬天很冷,亚明说:“杨发/该有一件新的棉衣。”儿时的记忆,不是儿时的眼眸,这是真的善良。

亚明幽默,“回忆很慢/涨红了两张老脸。”一笑原来是酒红。对于七夕,年轻和年老的感觉不一样。他说:“我的房屋/离织女星真的太远/想着那条天河/也没忘整理家中的凌乱。”最后怎么样?“饥饿的胃肠/也欣赏不了他人的浪漫/桌上的那盘牛肉很香/我要去寻找/两瓣大蒜。”哈哈。天上人间,毫不违和。

一说到诗人,首先感受到的是激情犹在。然而,激情总是被当做铅华洗净。亚明不是这样,生活给他的是洗礼,让他更加纯净。亚明先生不是书呆子,终于,他在一首诗中说“人生,应该有一杯酒敬自己”,这是对自己的勇敢,是对生活的和解。

(四)

古罗马尤维纳尔说:“愤怒出诗人”。其实,出诗人的方式很多,痛苦也出诗人,快乐也出诗人。在一个被互联网打捞的年代,古典的诗情诗意消失无踪,没有了山长水远的等待,也就没有了思念缭绕的基础。万物互联,一切在线,秒回秒决秒办,诗意被编程和压缩,找不到解码的方式。

可是,总有些东西能从互联网的网眼里逃逸,比如那一声吆喝:“磨剪子来戗菜刀!”亚明先生的感觉是:无论什么时间,都能喊出生活的味道,入耳的声音,温暖着小巷和清早。听着听着,自己老了。

记忆也能挣脱网眼的束缚,小时候的老房子,工作过的深圳红岭中路,以及此时的雨和远方的雨,都无关网络,自有诗意存焉。

死亡和大限,更能撕碎互联网。在《猎人之死》里,我们分明感觉到亚明先生的血脉贲张:“死了的猎人/也是猎人/地狱并不遥远/那里传出了/你的枪声。”这是超越,更是不屈。

亚明先生在一首诗中说,一个概念,有数十款解释,于是,学者和专家,获取着安身立命的稻谷和钱币。“稻谷和钱币”的说法让我想起了苏轼在“乌台诗案”后在*州写的第一首诗《初到*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坡仙一出手,就有了千古名句:“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但是,大家一般都会忽略“尚费官家压酒囊”。苏轼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压酒囊就是压酒滤糟的布袋。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亚明先生“稻谷和钱币”的表述,思接千古,和坡仙“压酒囊”何其相似乃尔。

说互联网时代没有诗意是不对的,我们只是暂时被互联网的大棒打晕了,等我们悠悠醒转就会发现,世界仍然具有诗意,我们还会需要诗人。

附录

王亚明的诗——

我与天亮只隔一道墙壁

在一米八的床上

翻来覆去

空调的风

总想冷却这个夏季

今天的一页

什么时候翻过去

关闭的电视

正在预约

明天的消息

睡眠

是最古老的屏蔽

外边的一切

都不属于

个人的世纪

谁会在梦中

寻找南北东西

清晨有一堆瞎话

送给并晕眩

那个到来的日子

入夜的色彩

在墙的两面

静止

此刻一定有

尚未归巢的生灵

在途中游弋

那条小路

没有理会

时间的暗示

厚厚的窗帘

垂直了黎明的影子

我与天亮

只隔一道墙壁

属于我的天

一直亮着

别人的天

神知

.8.9

今夜,星空无声

夜色

把鸟的翅膀

收拢成

简单的图腾

酒隐身于

各自的瓶中

鸦雀无声

寂寞的窗口

流出点点灯火

散落的文字

此时

忽暗忽明

时节的温度

试图调剂

一座城市的心情

单薄的风语

省略了

常态的点评

想象的芬芳

开放于

春天的边缘

如水的月光

还没有辉映出

柳绿花红

鲜活的生灵

流星似的陨落

长长短短的轨迹

总在撞击

痛感的神经

有一种沉重

不知如何衡定

重得让人

无法昂起头来

仰望今夜的星空

.2.23夜

灵*的影子

阳光下

太多的影子

比那些身体

显得更加笔直

看不见衰老

触摸不到情欲

甚至不泄露

丁点个人的隐私

即便没有肌肤的体温

也可能被誉为

普通人的

伟人式站立

善与恶

都在土地上

打造

复制人的模具

如果丑陋的灵*

也有影子

水晶般的眼睛

会不会艰于呼吸

.9.20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